陪老太爷去承德的军机大臣有三位,一是和珅、一是王杰,一是松筠。
留守在京的军机大臣也是三位,一是福长安,一是董诰,另一位则是虽然不上班但仍挂着“首相”之名的阿桂。
阿桂乃本朝第一重臣,四次图绘紫光阁功臣像前列,老太爷若离京必留阿桂在京。
因此在外人看来阿桂现在不问世事,如同一个“吉祥物”,好像于朝堂没有任何作用,然而在老太爷心中阿桂就是一根定海神针,因为只要有阿桂在京师就不会出乱子。
单这份观感,便是和珅也是远远不及的。
这些天来,七十多岁的阿桂身子骨和精神状态都不佳,毕竟老来丧子,心中难免过于悲痛。老太爷离京时也放心不下阿桂,特意派仪郡王永璇探望阿桂,除给阿桂赠诗一首,还嘱咐阿桂无事时可以到圆明园去逛逛散散心,这可是连皇子都不曾有过的待遇。
阿桂谨守臣子本份,自是不会去皇帝的园子乱逛,也同前几年般不问外间事务,只在家中静养。
这日,门房来报有客人要拜见老爷,来人是兵部右侍郎胡高望。
胡高望榜眼出身,学历很高,做过山东、湖北的乡试官,在礼部也任过侍郎,去年还出任提督江苏学政,后不知何故被调回京中授兵部侍郎衔。
此调令是老太爷亲自拟定的,没有给出任何迁调理由,知晓内情的人却知道是和珅在老太爷那上的谗言。
原因是胡高望在江苏任上拿和珅的人开了刀,为保门下走狗,和珅便在老太爷那里参了胡高望一本,导致胡高望匆匆结束学政任期,灰溜溜的回到京师。
兵部的汉侍郎于兵部事务基本没什么发言权,大清眼下也只有高原一场战事,主导者是大将军福康安,兵部这边完全是配合福康安。满汉尚书都于战事影响有限,况区区一个汉侍郎。
有人说,各部的汉侍郎就跟地方州县的佐贰官一样完全是堂官的陪衬,这形容有点偏颇,但以职权来看也不是没有道理。
倒是外放地方的官员若加兵部侍郎衔,起步就是巡抚;加尚书、左右都御史衔的话,那就是执掌一方的总督。
因而官场有个说法,叫宁做假侍郎,不做真侍郎。
无事不登三宝殿,胡高望这次过来拜见阿桂,是因为承德那边来了谕旨,老太爷要把圣祖、世宗两朝沿续下来的各省督镇空名坐粮归入养廉。
什么意思呢,就是原先规定提督可养90家丁,总兵可养60家丁,不管提督和总兵有没有养这么多家丁,朝廷都按这个数目给付养兵银。
现在,则将这些空名全部归入提督和总兵的养廉银,今后不许提督和总兵再有私兵。
想法很好,因为这么做可以裁撤武官名粮,防止吃空饷。
问题是老太爷又提出另行挑补绿营虚额,要扩军六万!
具体由兵部拟章程,哪个省扩多少兵也由兵部给出方案。
胡高望接到的就是这份扩增兵额的任务,当时就觉此事不妥,扩军不是光增加兵丁数目,而是要实打实的给出军饷和装备、后勤支持的。粗算下来,增兵六万的话,每年朝廷需要为此支付的军饷是三百万两。
现有绿营兵员是63万余人,每年光是为这63万人开支就近两千万两,若要再增加三百万两一年,财政负担压力实在太大,更休说还有比绿营兵开支更大的八旗军支出。
“中堂,一年三百万两,十年就要三千万两,二十年就得六千万两,连同本应支出的旗汉军饷,如此恐数年后国家经费就不能支.”
胡高望是不懂怎么带兵打仗,可账他是会算的。
就眼下的国库情况维持现有军队开支已经勉强,哪里还能再增加呢。
阿桂“噢”了一声:“军机处怎么说?”
问的是军机处怎么说,实际问的是分管兵部的军机大臣什么意见。
分管兵部的正是福长安。
原兵部尚书庆桂因高原战事调往西北署理甘肃总督,继任者是镶红旗蒙古副都统喀宁阿,不过喀宁阿代理兵部满尚书三个月不到,老太爷又降下谕旨,让担任户部尚书的福长安兼任兵部尚书。
也就是说大清最肥也最有实权的两个大部,现在都归三十岁的福长安一肩挑。
这个安排跟福长安的兄长福康安正领军出征高原有关。
大军出征钱粮、兵员最为关键。
那么将户部和兵部都交福长安负责,可以让出征的福康安没有任何后顾之忧。
老太爷如此安排也合情合理。
而老太爷的意思,福长安肯定不会违背,要不然胡高望也不会过来找阿桂“诉苦”了。
“无缘无故增兵六万,使国家经费骤增,将来必定难以为继,胡大人放心,老夫上书皇上请求除边省外,内地省份无需增加兵员。”
阿桂身材不高,比之胡高望还要矮,看着也有点弱不禁风,然而这番话从其口中说出却让胡高望无比安心。
对阿桂亦是无比敬重。
整个大清朝堂就没有对阿桂不敬重的,这次随福康安出征高原的大将海兰察平日自负智谋过人,瞧不上任何人,甚至对福康安也仅以礼相待,不太愿意为其所用,然而独钦佩阿桂一人,哪怕阿桂打他骂他都甘愿任他差使。
按理说阿桂既允上书请求皇帝不要乱扩军,胡高望目的达成便当告辞,然胡高望却没有马上起身告辞,而是欲言又止的样子。
注意到这一幕的阿桂不禁问道:“胡大人还有事?”
胡高望迟疑了下,道:“中堂大人可知安徽现在闹起白莲教?”
“白莲教?”
阿桂摇了摇头,他这两年因和珅当道不愿与之为伍,更没有精力与之相斗,所以真就不问世事,对安徽的事并不知情。
胡高望当下将安徽发生灾情,白莲教利用灾情活动猖獗一事给说了。
“牛八?”
阿桂一脸不解,什么意思?
胡高望忙解释道:“中堂,这牛八合起来就是个朱字。”
话音未落,就听阿桂冷笑一声:“又是借朱明还魂的伎俩,打咱大清开国到现在,什么朱三太子、朱六太子闹的还没够么,那帮子汉奸就是见不得咱大清的好,难道我大清治国真就比不上他朱家么,如今这盛世可不弱于他朱家的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
阿桂所说的“汉奸”与汉人所言的“汉奸”是有区别的,满洲人称“汉奸”乃指汉人奸小,就是对满清不满的汉人忠义之士,或反清汉人。
最早使用“汉奸”污蔑抗清义士的是康熙朝贵州巡抚田雯,至雍正朝凡谕旨便称所有抗清活动“皆汉奸煽动”。
汉人所说的“汉奸”则是指出卖民族、出卖同胞,替满洲异族为虎作伥的无耻之徒。
如洪承畴、如孙之懈、如尚可喜、如施琅、如周培公、如于成龙、如刘墉等。
胡高望自是明白阿桂所言“汉奸”之意,但这不是他关心的重点,甚至他这次来拜见阿桂也不是为了劝说皇帝不要扩军,而是为了接下来要说的这件事。
“中堂所言甚是,只民间村夫哪有中堂这般见识,那白莲教的汉奸利用灾情鼓吹什么朱明当归,倒是骗得许多无知百姓加入其中,听说皖北等地白莲教徒成了气候,地方已经很难弹压,又传闻白莲教正向江淮转进,似乎是想重演乾隆三十八年旧事,断我大清漕运。”
白莲教要断漕运不是安徽上报给朝廷的,而是兵部根据军机处转发的相关奏报做的“兵棋”推演。
职方司那帮人推测白莲教裹挟灾民自亳州、蒙城东进不是为了要在宿州聚集起事,而是要以宿州为基地继续东进。
再东边,就是运河!
乾隆三十八年白莲教分支清水教主王伦率众起事后,第一时间就攻占了控制运河的临清,导致漕运中断数月。
漕运,是大清命脉。
漕运一旦被切断,造成的后果是难以想象的,不仅使得南方的钱粮无法运到北方,弄不好还会造成南方不稳。
一旦叛乱由一省蔓延至两省乃至更多省份,那便又是一场“三藩之乱”。
“安徽本省解决不了,兵部便从周边诸省调兵,区区白莲教有何可惧,严令地方将他们堵在宿州便是。”
带兵多年南征北战无数的阿桂不认为白莲教能成什么气候,只要及时调兵堵住白莲教东进的几个要点,这帮邪教徒只能被困死在皖北。
“兵部也是这个意思,就是,就是,”
胡高望吱唔两声,“中堂,有人造谣说安徽巡抚朱珪就是白莲教欲拥立的‘牛八’。”
“什么?朱珪是牛八?”
阿桂愣了有那么几个呼吸功夫,失声笑了起来,“荒唐,朱珪怎么可能是牛八呢,难道就因为朱珪姓朱不成。”
胡高望也觉荒唐,但不得不提醒阿桂:“中堂,朱明归来,合为朱归。”
“朱归?”
阿桂再次怔住,渐渐的笑容从脸上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凝重。
朱归、朱珪?
胡高望见状忙道:“中堂,朱珪肯定不可能是什么牛八,这件事也未免太过巧合,下官以为多半是有人故意陷害朱珪。”
阿桂沉思片刻:“关于牛八的奏报是何人上奏?”
胡高望沉声道:“暂署安徽布政使赵有禄。”
“赵有禄是谁?”
阿桂真不知赵有禄是谁,他连安徽闹灾都不知道,况一个代理布政呢。
便是问事时,这种级别也入不了他领班军机的耳目。
“中堂有所不知,这赵有禄乃是扬州人,靠捐监”
胡高望忙将此人底细说了,但未提自己调离江苏也是因此人原因。
一听这赵有禄是靠议罪银连升五级,从而被和珅等人看重蛊惑老太爷破格任用,不仅抬入内务府还赐黄马褂、同进士待遇,又以三品道台暂署安徽布政,阿桂眉头顿时皱了起来,意识到这件事跟和珅一党脱不开关系,弄不好就是和珅一党在借白莲教构谄朱珪。
将朱珪解为朱明归来的“朱归”,恐怕就是那赵有禄的手段。
若真如此,那赵有禄倒也有些本事,不全是一个无耻之徒。
“中堂,您是知道的,朱珪是嘉亲王的师傅,要是朱珪被人陷害与白莲教勾结,恐怕嘉亲王也会受牵连.”
胡高望眉宇间尽是忧色,先前他在嘉亲王府时就见王爷忧心肿肿,寝食难安,担心师傅朱珪会因“朱归”出事牵连到自己,便向王爷提出问计于阿桂。
眼下,也只有多年不问世事的阿桂出面才能化解这场表面针对朱珪,实则矛头直指嘉亲王的危局。
因为,朱珪乃“朱归”的构谄不是出自那赵有禄,而是出自那权势滔天的福长安!
此人已派人将赵有禄的奏章星夜快马送往承德。
承德那边,皇上身边可是有和珅的。
朱珪与嘉亲王的关系,阿桂哪里会不知道,当下缓缓直起身子盯着胡高望:“是王爷让你来的?”
胡高望没说话,只微微点头。
阿桂双目微眯,看着弱不禁风,但临危不惧、指挥若定却是他一生征战的缩写。
沙场如此,官场亦是如此。
一双看着浑浊却不时闪出精光的眼睛看的胡高望下意识垂下头,低声道:“王爷说中堂老成练达,更事多年,为国效忠数十年无不周详妥善,懋著勤劳,将材相业冠绝一朝,可比肩唐之姚宋,宋之韩范,因此还请中堂能够为王爷指点一二,若能保全朱珪,王爷对中堂感激不尽!”
“王爷过誉了,阿桂此生不过忠于王命,不敢懈怠而已,不值王爷如此夸赞.”
听阿桂语气似不愿帮助嘉亲王,胡高望不由失落,未想阿桂话锋一转却道:“朱珪朱归,虽是牵强附会,但小人辈若加以利用,难免三人成虎.皇上年纪又高,遇事难免糊涂,为防此事牵连王爷,依老夫看最好让朱珪自行请辞,以避嫌疑。”
留守在京的军机大臣也是三位,一是福长安,一是董诰,另一位则是虽然不上班但仍挂着“首相”之名的阿桂。
阿桂乃本朝第一重臣,四次图绘紫光阁功臣像前列,老太爷若离京必留阿桂在京。
因此在外人看来阿桂现在不问世事,如同一个“吉祥物”,好像于朝堂没有任何作用,然而在老太爷心中阿桂就是一根定海神针,因为只要有阿桂在京师就不会出乱子。
单这份观感,便是和珅也是远远不及的。
这些天来,七十多岁的阿桂身子骨和精神状态都不佳,毕竟老来丧子,心中难免过于悲痛。老太爷离京时也放心不下阿桂,特意派仪郡王永璇探望阿桂,除给阿桂赠诗一首,还嘱咐阿桂无事时可以到圆明园去逛逛散散心,这可是连皇子都不曾有过的待遇。
阿桂谨守臣子本份,自是不会去皇帝的园子乱逛,也同前几年般不问外间事务,只在家中静养。
这日,门房来报有客人要拜见老爷,来人是兵部右侍郎胡高望。
胡高望榜眼出身,学历很高,做过山东、湖北的乡试官,在礼部也任过侍郎,去年还出任提督江苏学政,后不知何故被调回京中授兵部侍郎衔。
此调令是老太爷亲自拟定的,没有给出任何迁调理由,知晓内情的人却知道是和珅在老太爷那上的谗言。
原因是胡高望在江苏任上拿和珅的人开了刀,为保门下走狗,和珅便在老太爷那里参了胡高望一本,导致胡高望匆匆结束学政任期,灰溜溜的回到京师。
兵部的汉侍郎于兵部事务基本没什么发言权,大清眼下也只有高原一场战事,主导者是大将军福康安,兵部这边完全是配合福康安。满汉尚书都于战事影响有限,况区区一个汉侍郎。
有人说,各部的汉侍郎就跟地方州县的佐贰官一样完全是堂官的陪衬,这形容有点偏颇,但以职权来看也不是没有道理。
倒是外放地方的官员若加兵部侍郎衔,起步就是巡抚;加尚书、左右都御史衔的话,那就是执掌一方的总督。
因而官场有个说法,叫宁做假侍郎,不做真侍郎。
无事不登三宝殿,胡高望这次过来拜见阿桂,是因为承德那边来了谕旨,老太爷要把圣祖、世宗两朝沿续下来的各省督镇空名坐粮归入养廉。
什么意思呢,就是原先规定提督可养90家丁,总兵可养60家丁,不管提督和总兵有没有养这么多家丁,朝廷都按这个数目给付养兵银。
现在,则将这些空名全部归入提督和总兵的养廉银,今后不许提督和总兵再有私兵。
想法很好,因为这么做可以裁撤武官名粮,防止吃空饷。
问题是老太爷又提出另行挑补绿营虚额,要扩军六万!
具体由兵部拟章程,哪个省扩多少兵也由兵部给出方案。
胡高望接到的就是这份扩增兵额的任务,当时就觉此事不妥,扩军不是光增加兵丁数目,而是要实打实的给出军饷和装备、后勤支持的。粗算下来,增兵六万的话,每年朝廷需要为此支付的军饷是三百万两。
现有绿营兵员是63万余人,每年光是为这63万人开支就近两千万两,若要再增加三百万两一年,财政负担压力实在太大,更休说还有比绿营兵开支更大的八旗军支出。
“中堂,一年三百万两,十年就要三千万两,二十年就得六千万两,连同本应支出的旗汉军饷,如此恐数年后国家经费就不能支.”
胡高望是不懂怎么带兵打仗,可账他是会算的。
就眼下的国库情况维持现有军队开支已经勉强,哪里还能再增加呢。
阿桂“噢”了一声:“军机处怎么说?”
问的是军机处怎么说,实际问的是分管兵部的军机大臣什么意见。
分管兵部的正是福长安。
原兵部尚书庆桂因高原战事调往西北署理甘肃总督,继任者是镶红旗蒙古副都统喀宁阿,不过喀宁阿代理兵部满尚书三个月不到,老太爷又降下谕旨,让担任户部尚书的福长安兼任兵部尚书。
也就是说大清最肥也最有实权的两个大部,现在都归三十岁的福长安一肩挑。
这个安排跟福长安的兄长福康安正领军出征高原有关。
大军出征钱粮、兵员最为关键。
那么将户部和兵部都交福长安负责,可以让出征的福康安没有任何后顾之忧。
老太爷如此安排也合情合理。
而老太爷的意思,福长安肯定不会违背,要不然胡高望也不会过来找阿桂“诉苦”了。
“无缘无故增兵六万,使国家经费骤增,将来必定难以为继,胡大人放心,老夫上书皇上请求除边省外,内地省份无需增加兵员。”
阿桂身材不高,比之胡高望还要矮,看着也有点弱不禁风,然而这番话从其口中说出却让胡高望无比安心。
对阿桂亦是无比敬重。
整个大清朝堂就没有对阿桂不敬重的,这次随福康安出征高原的大将海兰察平日自负智谋过人,瞧不上任何人,甚至对福康安也仅以礼相待,不太愿意为其所用,然而独钦佩阿桂一人,哪怕阿桂打他骂他都甘愿任他差使。
按理说阿桂既允上书请求皇帝不要乱扩军,胡高望目的达成便当告辞,然胡高望却没有马上起身告辞,而是欲言又止的样子。
注意到这一幕的阿桂不禁问道:“胡大人还有事?”
胡高望迟疑了下,道:“中堂大人可知安徽现在闹起白莲教?”
“白莲教?”
阿桂摇了摇头,他这两年因和珅当道不愿与之为伍,更没有精力与之相斗,所以真就不问世事,对安徽的事并不知情。
胡高望当下将安徽发生灾情,白莲教利用灾情活动猖獗一事给说了。
“牛八?”
阿桂一脸不解,什么意思?
胡高望忙解释道:“中堂,这牛八合起来就是个朱字。”
话音未落,就听阿桂冷笑一声:“又是借朱明还魂的伎俩,打咱大清开国到现在,什么朱三太子、朱六太子闹的还没够么,那帮子汉奸就是见不得咱大清的好,难道我大清治国真就比不上他朱家么,如今这盛世可不弱于他朱家的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
阿桂所说的“汉奸”与汉人所言的“汉奸”是有区别的,满洲人称“汉奸”乃指汉人奸小,就是对满清不满的汉人忠义之士,或反清汉人。
最早使用“汉奸”污蔑抗清义士的是康熙朝贵州巡抚田雯,至雍正朝凡谕旨便称所有抗清活动“皆汉奸煽动”。
汉人所说的“汉奸”则是指出卖民族、出卖同胞,替满洲异族为虎作伥的无耻之徒。
如洪承畴、如孙之懈、如尚可喜、如施琅、如周培公、如于成龙、如刘墉等。
胡高望自是明白阿桂所言“汉奸”之意,但这不是他关心的重点,甚至他这次来拜见阿桂也不是为了劝说皇帝不要扩军,而是为了接下来要说的这件事。
“中堂所言甚是,只民间村夫哪有中堂这般见识,那白莲教的汉奸利用灾情鼓吹什么朱明当归,倒是骗得许多无知百姓加入其中,听说皖北等地白莲教徒成了气候,地方已经很难弹压,又传闻白莲教正向江淮转进,似乎是想重演乾隆三十八年旧事,断我大清漕运。”
白莲教要断漕运不是安徽上报给朝廷的,而是兵部根据军机处转发的相关奏报做的“兵棋”推演。
职方司那帮人推测白莲教裹挟灾民自亳州、蒙城东进不是为了要在宿州聚集起事,而是要以宿州为基地继续东进。
再东边,就是运河!
乾隆三十八年白莲教分支清水教主王伦率众起事后,第一时间就攻占了控制运河的临清,导致漕运中断数月。
漕运,是大清命脉。
漕运一旦被切断,造成的后果是难以想象的,不仅使得南方的钱粮无法运到北方,弄不好还会造成南方不稳。
一旦叛乱由一省蔓延至两省乃至更多省份,那便又是一场“三藩之乱”。
“安徽本省解决不了,兵部便从周边诸省调兵,区区白莲教有何可惧,严令地方将他们堵在宿州便是。”
带兵多年南征北战无数的阿桂不认为白莲教能成什么气候,只要及时调兵堵住白莲教东进的几个要点,这帮邪教徒只能被困死在皖北。
“兵部也是这个意思,就是,就是,”
胡高望吱唔两声,“中堂,有人造谣说安徽巡抚朱珪就是白莲教欲拥立的‘牛八’。”
“什么?朱珪是牛八?”
阿桂愣了有那么几个呼吸功夫,失声笑了起来,“荒唐,朱珪怎么可能是牛八呢,难道就因为朱珪姓朱不成。”
胡高望也觉荒唐,但不得不提醒阿桂:“中堂,朱明归来,合为朱归。”
“朱归?”
阿桂再次怔住,渐渐的笑容从脸上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凝重。
朱归、朱珪?
胡高望见状忙道:“中堂,朱珪肯定不可能是什么牛八,这件事也未免太过巧合,下官以为多半是有人故意陷害朱珪。”
阿桂沉思片刻:“关于牛八的奏报是何人上奏?”
胡高望沉声道:“暂署安徽布政使赵有禄。”
“赵有禄是谁?”
阿桂真不知赵有禄是谁,他连安徽闹灾都不知道,况一个代理布政呢。
便是问事时,这种级别也入不了他领班军机的耳目。
“中堂有所不知,这赵有禄乃是扬州人,靠捐监”
胡高望忙将此人底细说了,但未提自己调离江苏也是因此人原因。
一听这赵有禄是靠议罪银连升五级,从而被和珅等人看重蛊惑老太爷破格任用,不仅抬入内务府还赐黄马褂、同进士待遇,又以三品道台暂署安徽布政,阿桂眉头顿时皱了起来,意识到这件事跟和珅一党脱不开关系,弄不好就是和珅一党在借白莲教构谄朱珪。
将朱珪解为朱明归来的“朱归”,恐怕就是那赵有禄的手段。
若真如此,那赵有禄倒也有些本事,不全是一个无耻之徒。
“中堂,您是知道的,朱珪是嘉亲王的师傅,要是朱珪被人陷害与白莲教勾结,恐怕嘉亲王也会受牵连.”
胡高望眉宇间尽是忧色,先前他在嘉亲王府时就见王爷忧心肿肿,寝食难安,担心师傅朱珪会因“朱归”出事牵连到自己,便向王爷提出问计于阿桂。
眼下,也只有多年不问世事的阿桂出面才能化解这场表面针对朱珪,实则矛头直指嘉亲王的危局。
因为,朱珪乃“朱归”的构谄不是出自那赵有禄,而是出自那权势滔天的福长安!
此人已派人将赵有禄的奏章星夜快马送往承德。
承德那边,皇上身边可是有和珅的。
朱珪与嘉亲王的关系,阿桂哪里会不知道,当下缓缓直起身子盯着胡高望:“是王爷让你来的?”
胡高望没说话,只微微点头。
阿桂双目微眯,看着弱不禁风,但临危不惧、指挥若定却是他一生征战的缩写。
沙场如此,官场亦是如此。
一双看着浑浊却不时闪出精光的眼睛看的胡高望下意识垂下头,低声道:“王爷说中堂老成练达,更事多年,为国效忠数十年无不周详妥善,懋著勤劳,将材相业冠绝一朝,可比肩唐之姚宋,宋之韩范,因此还请中堂能够为王爷指点一二,若能保全朱珪,王爷对中堂感激不尽!”
“王爷过誉了,阿桂此生不过忠于王命,不敢懈怠而已,不值王爷如此夸赞.”
听阿桂语气似不愿帮助嘉亲王,胡高望不由失落,未想阿桂话锋一转却道:“朱珪朱归,虽是牵强附会,但小人辈若加以利用,难免三人成虎.皇上年纪又高,遇事难免糊涂,为防此事牵连王爷,依老夫看最好让朱珪自行请辞,以避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