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就是在这种复杂的背景下,今日的宣室殿,才出现丞相窦婴跪地叩首,天子刘荣却无动于衷的怪异场景。
——在后世,丞相在内的官员跪拜天子,或许是稀松寻常,甚至是臣下应有的礼节。
但在如今汉室——在战国遗风仍旧浓厚的当今汉室,君臣关系,主打的是一个君择臣,臣亦择君。
在考察臣下时,君王要评判臣下的才能、道德,以及此人是否能为自己、为宗庙社稷所用;
反之,臣下在选择效力的君王,亦或是决定是否要效力君王时,也同样要观察君王的胸襟、志向,判断君王是否能成为自己的伯乐。
这是一种双向选择。
既不是君王求着让臣下帮自己,也不是臣下求着君王,给自己一个为国家效力的机会。
双方虽然在名义上,属于‘上下级关系’性质的君臣范畴,但实际上,却更像是近乎平等的合作关系。
尤其是群臣避道,礼绝百僚,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百官之首:丞相,在礼法层面的地位,更是无限接近与天子持平。
这一事实,便主要体现在天子与丞相之间的礼节。
——在公开正式场合,群臣拜见天子,天子便也要起身回礼。
这就是说,百官群臣加在一块儿,才大概够格让天子起身拱手回礼。
但丞相,却是独自一人,就配让天子起身回礼,甚至在公开场合,执双方平等的礼节。
即:丞相拱手见礼,天子也要拱手回礼;
丞相长身作揖,天子回礼时,也需要象征性的弯一下腰。
至于跪拜,却是几乎不存在的。
——便是寻常官员,如六百石的县令,乃至百石、二百石的胥吏,按照如今汉室的礼节,也被要求在面见天子时,尽可能躬身作揖,而非跪地叩首。
用更直白的话来说,就是你可以拱手弯腰,直接把腰完成折迭屏,也好过卑躬屈膝的跪地叩首。
作为官员,你是一百石的小虾米也好,二千石的重臣也罢,只要在面见天子时只拜、不贵,那大家就都会认为你有骨气、有风骨,人人都会高看你一眼。
而且你官职越低,便越会被认为有风骨。
二千石不跪——正常,人家是重臣;
千石不跪——还行,有点骨气;
六百石不跪——有点东西,志向不短;
二百石不跪——牛啊!
百石不跪——嚯~好家伙!
大概便是这种状况。
反之,你若是见了天子,二话不说就是跪地磕头,那大家就要说你谄媚,说你没骨气了。
同理:官职越高,跪拜天子的举动就越让人看不起。
百石跪拜——有点丢脸,但也还行吧,毕竟官职太低;
二百石跪拜——我看这人咋有点恶心呢?
六百石跪拜——简直是个谄媚小人,就这还是一县父母官呢!
千石跪拜——脸都不要啦?!
至于二千石~
只能说,如果是在公开场合,重臣二千石跪拜天子,那不单这个跪拜的重臣自己要被鄙视、抨击;
甚至就连被跪拜的天子,也要好好反思一下:国家柱石级别的二千石重臣,怎么就被逼得要跪拜自己了?
是不是自己失德了?
还是自己太过暴戾、暴虐,搞得重臣在自己面前,都维持不住重臣的体面、风骨了?
当然,以上这一切,都是在臣下没有罪行的前提下才成立。
若是犯下罪行,那别说是二千石重臣——便是诸侯王到了天子面前,那该跪也还是得跪。
只不过这里的跪,却并非约定俗成的礼节,而是告罪的一种方式,以及在自己犯下过错时,放低姿态、承认错误,以祈求宽恕的一种表达手段。
古华夏喊了上千年‘男儿膝下有黄金’,但真要较起真,还就是当今汉室,勉强算是以普世价值,在践行这句人生格言。
汉家的男儿,膝下那是真有黄金。
除了祭拜先祖,以及拜见父母双亲外,其他绝大多数时候,汉家的男儿都秉承‘能站着绝不坐着,能坐着绝不跪着’的原则。
至于今日,窦婴跪拜天子刘荣,真要说道起来,其实也算得上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政治事件。
若是发生在公开场合,亦或是流传出去,那这件事所引发的争执动荡,丝毫不亚于此番,东宫老太后震怒,所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朝堂内外会直接炸毛!
最终结果,要么是窦婴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来说明自己跪拜天子的必要性;
亦或者,就是天子荣给出解释——准确地说是委婉道歉,并保证以后绝不会逼迫丞相跪拜自己,从而折了重臣风骨。
所以,放在寻常时节,窦婴跪拜自己,刘荣都会诚惶诚恐——至少是假装慌乱的上前搀扶,并说上几句‘何至于此?’之类的场面话。
而今日,情况却显然有些特殊。
准确的说,今日的窦婴,并不是‘汉相魏其侯’的身份,跪拜天子刘荣。
而是以儒家代表人,窦氏外戚成员的身份,从儒家的利益立场出发,以窦氏外戚、当今刘荣亲族的情分为切入点,来求刘荣网开一面。
也就难怪刘荣,对窦婴‘跪拜见礼’的举动无动于衷,甚至隐隐生出些许不愉了。
——丞相跪拜,无论放在什么情况下,都是非常值得说道、深究的大事!
如果窦婴是为了国事,是为了宗庙、社稷,通过跪拜的方式进谏刘荣,请求刘荣收回成命/改变主意,那刘荣必然会老怀大慰,认为窦婴不负丞相之责;
或退而求其次——窦婴是为了自己背后的窦氏外戚,向天子刘荣求情,亦或是为自己说领衔的外朝,替某个被治罪的官员、功侯,向刘荣求情,刘荣也不会觉得有什么。
刘荣只会说:作为窦氏成员/百官之首,窦婴还是有点担当的。
但眼下,窦婴却是为了儒家,不惜通过跪拜天子的方式,来向刘荣求情,或者说是施压。
为什么会是施压?
还是那句话。
在当今汉室,丞相跪拜天子,是实打实的政治事件!
如果没有必要的理由,非但这么做的丞相有问题,就连坐视丞相这么做,更或是导致丞相这么做的天子,也同样有问题!
刘荣非常确定,在窦婴原先的预想中,窦婴步入宣室殿,二话不说便是跪地一拜,刘荣必然会被打一个措手不及。
而后,诚惶诚恐的从御榻上站起身,快步走下御阶,将窦婴赶紧扶起。
至不济,也是赶忙使眼色,让一旁侍奉的宦者令上前,替自己扶起作为丞相的窦婴。
这样一来,窦婴一跪,刘荣一扶,窦婴便能掌控接下来的交流节奏。
但眼下,刘荣却一脸不咸不淡的神情,满不在乎的端坐于御榻之上,甚至还有空小口抿起茶汤;
搞得窦婴起身也不是,继续跪下去也不对,满心别扭,如坐针毡……
“魏其侯,且坐下说话吧。”
“我汉家,可从不曾如此苛待国士。”
终归还是念在东宫窦老太后的面子上,刘荣率先松了口。
给窦婴递过去一个台阶,好让窦婴就坡下驴,好歹先落座。
也果然不出刘荣所料——刘荣这边话音刚落,窦婴便忙不迭站起身,而后做出一副凄凄惨惨戚戚的模样,顾自走到殿侧筵席前跪坐下身。
而刘荣看似随意的两句话,也让窦婴品味到了许多信息。
——称窦婴为‘魏其侯’而非丞相,显然是在提醒窦婴:今日跪拜朕的,既不是丞相窦婴,也不是外戚窦婴,而是魏其侯窦婴。
作为功侯,跪拜天子虽然也有些丢份儿、不体面,但也还算正常,至少还到不了‘政治事件’的范畴。
让窦婴坐下说话,看似是放了窦婴一马,给骑虎难下的窦婴递了个台阶;
然实则,也未尝没有刘荣,对窦婴跪拜自己表达不满的意味在其中。
至于之后那句‘我汉家从不曾苛待国士’,更是将刘荣心中的不满,毫无遮掩的摆在了窦婴面前。
——想靠‘跪拜’逼朕服软?
——想得美!
话说一箩筐,实则却只是电光火石之间。
在窦婴从原本跪着的殿中央起身,到殿侧的筵席上坐下来的功夫,窦婴便已经完成了这一系列心里活动,并体会到了刘荣想要表明的意图。
正当窦婴皱眉踌躇间,刘荣略带清冷的话语声再度响起,却是引得窦婴先本能坐直了身;
待听清刘荣所说的话之后,却又陷入了漫长的沉默之中。
“魏其侯拜大将军,平灭吴楚,犹在眼前。”
“遥想当年,先帝储君未立,而先定魏其侯为太子詹事,以为储君家令。”
“彼时,朝堂内外,说魏其侯‘复为晁错’者,不知凡几。”
“——流言愈演愈烈之际,便是先帝,也曾再三相问、考校于朕:何谓儒?”
“朕答曰:儒者,仲尼之学,又孟轲、荀卿等徒子徒孙查漏补缺,以成一学也。”
…
“先帝再问:于国于民,何学可称‘善’?”
“黄老乎?法乎?墨乎?”
“亦或仲尼之学乎?”
“——朕答:凡诸子百家之学,可为我汉家所用者,皆可称‘善’。”
“百家之学、之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则为君而不昏、不虐也。”
…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若朕未曾记错,这,也同样是仲尼之言吧?”
话音落下,窦婴嘴唇蠕动,几欲开口而又止。
垂首思虑良久,方神情哀戚道:“陛下所言甚是。”
“此言,乃《论语》十二篇《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即陛下应先帝所问,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概述百家之学,确可称:明也。”
“及臣……”
“臣……”
说到最后,明知自己必须说点什么,也应该说点什么,但窦婴含糊其辞间,终还是没能将赶到嘴边的话说出口。
反倒是御榻之上,刘荣仍旧面不改色道:“那,便请魏其侯示下。”
“——仲尼之言,之于今我汉家,有何可取之处,又有何不可取之处?”
“可取之处,是否非取不可?”
“又是否非朕亲取、非朕这一朝必取不可?”
“不可取之处,儒家之士,又是否知其‘不可取’?”
刘荣问的风轻云淡,话传到窦婴耳中,却是别样的刺耳。
刘荣这番话,看似是在问儒家学问的利弊,以及其中,能为汉家所用的部分,是否有短时间内取用的必要性;
但考虑到今日,窦婴亲自前来拜见刘荣,是由于东宫窦老太后雷霆震怒的背景,刘荣这番话,无疑就多了几分敲打、质问的意味。
——你儒家,朕是非用不可吗?!
——你儒家的学问,难道都是有利于宗庙、社稷,就没有半点于宗庙、社稷有损的内容吗?
作为丞相,窦婴自然清楚:对于当今汉室而言,儒家学说,并没有太过迫切的必要性。
甚至可以说,儒家学说所倡导的‘乡绅治国’‘地主士大夫与皇帝共天下’的主张,与汉家一如既往的打压豪强、扶持自耕农的核心国策严重不符,乃至背道而驰。
真要是较真起来,相较于儒家,反倒是法家的学术主张和立场,更符合如今汉室的国情。
但没办法——法家的局限性太强,又有刻在基因里的‘无论是否有必要,都要无条件变法’的古怪习惯;
再加上同样有极强局限性,只适合特定情况、特定时间节点的黄老学,以及其他传延都成问题,根本无法自成一派的百家学说;
如今汉室的学术思想界,完全可以说:儒家并非是最终胜出者、最优者,而是大浪淘沙之后,唯一一个没被完全淘汰的幸存者。
——不是儒家有多好,而是其他学说太差,要么有局限性、体量有限,要么就是过于偏激,有明显短板。
唯独儒家,各方面都多少有点可取之处,且短板都不到无法接受的地步。
说白了,就是比烂,比出来儒家这个‘最不烂’的;
又或者说,是矮子里面拔将军,最后拔出来了个儒家。
也就是在这种复杂的背景下,今日的宣室殿,才出现丞相窦婴跪地叩首,天子刘荣却无动于衷的怪异场景。
——在后世,丞相在内的官员跪拜天子,或许是稀松寻常,甚至是臣下应有的礼节。
但在如今汉室——在战国遗风仍旧浓厚的当今汉室,君臣关系,主打的是一个君择臣,臣亦择君。
在考察臣下时,君王要评判臣下的才能、道德,以及此人是否能为自己、为宗庙社稷所用;
反之,臣下在选择效力的君王,亦或是决定是否要效力君王时,也同样要观察君王的胸襟、志向,判断君王是否能成为自己的伯乐。
这是一种双向选择。
既不是君王求着让臣下帮自己,也不是臣下求着君王,给自己一个为国家效力的机会。
双方虽然在名义上,属于‘上下级关系’性质的君臣范畴,但实际上,却更像是近乎平等的合作关系。
尤其是群臣避道,礼绝百僚,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百官之首:丞相,在礼法层面的地位,更是无限接近与天子持平。
这一事实,便主要体现在天子与丞相之间的礼节。
——在公开正式场合,群臣拜见天子,天子便也要起身回礼。
这就是说,百官群臣加在一块儿,才大概够格让天子起身拱手回礼。
但丞相,却是独自一人,就配让天子起身回礼,甚至在公开场合,执双方平等的礼节。
即:丞相拱手见礼,天子也要拱手回礼;
丞相长身作揖,天子回礼时,也需要象征性的弯一下腰。
至于跪拜,却是几乎不存在的。
——便是寻常官员,如六百石的县令,乃至百石、二百石的胥吏,按照如今汉室的礼节,也被要求在面见天子时,尽可能躬身作揖,而非跪地叩首。
用更直白的话来说,就是你可以拱手弯腰,直接把腰完成折迭屏,也好过卑躬屈膝的跪地叩首。
作为官员,你是一百石的小虾米也好,二千石的重臣也罢,只要在面见天子时只拜、不贵,那大家就都会认为你有骨气、有风骨,人人都会高看你一眼。
而且你官职越低,便越会被认为有风骨。
二千石不跪——正常,人家是重臣;
千石不跪——还行,有点骨气;
六百石不跪——有点东西,志向不短;
二百石不跪——牛啊!
百石不跪——嚯~好家伙!
大概便是这种状况。
反之,你若是见了天子,二话不说就是跪地磕头,那大家就要说你谄媚,说你没骨气了。
同理:官职越高,跪拜天子的举动就越让人看不起。
百石跪拜——有点丢脸,但也还行吧,毕竟官职太低;
二百石跪拜——我看这人咋有点恶心呢?
六百石跪拜——简直是个谄媚小人,就这还是一县父母官呢!
千石跪拜——脸都不要啦?!
至于二千石~
只能说,如果是在公开场合,重臣二千石跪拜天子,那不单这个跪拜的重臣自己要被鄙视、抨击;
甚至就连被跪拜的天子,也要好好反思一下:国家柱石级别的二千石重臣,怎么就被逼得要跪拜自己了?
是不是自己失德了?
还是自己太过暴戾、暴虐,搞得重臣在自己面前,都维持不住重臣的体面、风骨了?
当然,以上这一切,都是在臣下没有罪行的前提下才成立。
若是犯下罪行,那别说是二千石重臣——便是诸侯王到了天子面前,那该跪也还是得跪。
只不过这里的跪,却并非约定俗成的礼节,而是告罪的一种方式,以及在自己犯下过错时,放低姿态、承认错误,以祈求宽恕的一种表达手段。
古华夏喊了上千年‘男儿膝下有黄金’,但真要较起真,还就是当今汉室,勉强算是以普世价值,在践行这句人生格言。
汉家的男儿,膝下那是真有黄金。
除了祭拜先祖,以及拜见父母双亲外,其他绝大多数时候,汉家的男儿都秉承‘能站着绝不坐着,能坐着绝不跪着’的原则。
至于今日,窦婴跪拜天子刘荣,真要说道起来,其实也算得上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政治事件。
若是发生在公开场合,亦或是流传出去,那这件事所引发的争执动荡,丝毫不亚于此番,东宫老太后震怒,所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朝堂内外会直接炸毛!
最终结果,要么是窦婴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来说明自己跪拜天子的必要性;
亦或者,就是天子荣给出解释——准确地说是委婉道歉,并保证以后绝不会逼迫丞相跪拜自己,从而折了重臣风骨。
所以,放在寻常时节,窦婴跪拜自己,刘荣都会诚惶诚恐——至少是假装慌乱的上前搀扶,并说上几句‘何至于此?’之类的场面话。
而今日,情况却显然有些特殊。
准确的说,今日的窦婴,并不是‘汉相魏其侯’的身份,跪拜天子刘荣。
而是以儒家代表人,窦氏外戚成员的身份,从儒家的利益立场出发,以窦氏外戚、当今刘荣亲族的情分为切入点,来求刘荣网开一面。
也就难怪刘荣,对窦婴‘跪拜见礼’的举动无动于衷,甚至隐隐生出些许不愉了。
——丞相跪拜,无论放在什么情况下,都是非常值得说道、深究的大事!
如果窦婴是为了国事,是为了宗庙、社稷,通过跪拜的方式进谏刘荣,请求刘荣收回成命/改变主意,那刘荣必然会老怀大慰,认为窦婴不负丞相之责;
或退而求其次——窦婴是为了自己背后的窦氏外戚,向天子刘荣求情,亦或是为自己说领衔的外朝,替某个被治罪的官员、功侯,向刘荣求情,刘荣也不会觉得有什么。
刘荣只会说:作为窦氏成员/百官之首,窦婴还是有点担当的。
但眼下,窦婴却是为了儒家,不惜通过跪拜天子的方式,来向刘荣求情,或者说是施压。
为什么会是施压?
还是那句话。
在当今汉室,丞相跪拜天子,是实打实的政治事件!
如果没有必要的理由,非但这么做的丞相有问题,就连坐视丞相这么做,更或是导致丞相这么做的天子,也同样有问题!
刘荣非常确定,在窦婴原先的预想中,窦婴步入宣室殿,二话不说便是跪地一拜,刘荣必然会被打一个措手不及。
而后,诚惶诚恐的从御榻上站起身,快步走下御阶,将窦婴赶紧扶起。
至不济,也是赶忙使眼色,让一旁侍奉的宦者令上前,替自己扶起作为丞相的窦婴。
这样一来,窦婴一跪,刘荣一扶,窦婴便能掌控接下来的交流节奏。
但眼下,刘荣却一脸不咸不淡的神情,满不在乎的端坐于御榻之上,甚至还有空小口抿起茶汤;
搞得窦婴起身也不是,继续跪下去也不对,满心别扭,如坐针毡……
“魏其侯,且坐下说话吧。”
“我汉家,可从不曾如此苛待国士。”
终归还是念在东宫窦老太后的面子上,刘荣率先松了口。
给窦婴递过去一个台阶,好让窦婴就坡下驴,好歹先落座。
也果然不出刘荣所料——刘荣这边话音刚落,窦婴便忙不迭站起身,而后做出一副凄凄惨惨戚戚的模样,顾自走到殿侧筵席前跪坐下身。
而刘荣看似随意的两句话,也让窦婴品味到了许多信息。
——称窦婴为‘魏其侯’而非丞相,显然是在提醒窦婴:今日跪拜朕的,既不是丞相窦婴,也不是外戚窦婴,而是魏其侯窦婴。
作为功侯,跪拜天子虽然也有些丢份儿、不体面,但也还算正常,至少还到不了‘政治事件’的范畴。
让窦婴坐下说话,看似是放了窦婴一马,给骑虎难下的窦婴递了个台阶;
然实则,也未尝没有刘荣,对窦婴跪拜自己表达不满的意味在其中。
至于之后那句‘我汉家从不曾苛待国士’,更是将刘荣心中的不满,毫无遮掩的摆在了窦婴面前。
——想靠‘跪拜’逼朕服软?
——想得美!
话说一箩筐,实则却只是电光火石之间。
在窦婴从原本跪着的殿中央起身,到殿侧的筵席上坐下来的功夫,窦婴便已经完成了这一系列心里活动,并体会到了刘荣想要表明的意图。
正当窦婴皱眉踌躇间,刘荣略带清冷的话语声再度响起,却是引得窦婴先本能坐直了身;
待听清刘荣所说的话之后,却又陷入了漫长的沉默之中。
“魏其侯拜大将军,平灭吴楚,犹在眼前。”
“遥想当年,先帝储君未立,而先定魏其侯为太子詹事,以为储君家令。”
“彼时,朝堂内外,说魏其侯‘复为晁错’者,不知凡几。”
“——流言愈演愈烈之际,便是先帝,也曾再三相问、考校于朕:何谓儒?”
“朕答曰:儒者,仲尼之学,又孟轲、荀卿等徒子徒孙查漏补缺,以成一学也。”
…
“先帝再问:于国于民,何学可称‘善’?”
“黄老乎?法乎?墨乎?”
“亦或仲尼之学乎?”
“——朕答:凡诸子百家之学,可为我汉家所用者,皆可称‘善’。”
“百家之学、之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则为君而不昏、不虐也。”
…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若朕未曾记错,这,也同样是仲尼之言吧?”
话音落下,窦婴嘴唇蠕动,几欲开口而又止。
垂首思虑良久,方神情哀戚道:“陛下所言甚是。”
“此言,乃《论语》十二篇《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即陛下应先帝所问,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概述百家之学,确可称:明也。”
“及臣……”
“臣……”
说到最后,明知自己必须说点什么,也应该说点什么,但窦婴含糊其辞间,终还是没能将赶到嘴边的话说出口。
反倒是御榻之上,刘荣仍旧面不改色道:“那,便请魏其侯示下。”
“——仲尼之言,之于今我汉家,有何可取之处,又有何不可取之处?”
“可取之处,是否非取不可?”
“又是否非朕亲取、非朕这一朝必取不可?”
“不可取之处,儒家之士,又是否知其‘不可取’?”
刘荣问的风轻云淡,话传到窦婴耳中,却是别样的刺耳。
刘荣这番话,看似是在问儒家学问的利弊,以及其中,能为汉家所用的部分,是否有短时间内取用的必要性;
但考虑到今日,窦婴亲自前来拜见刘荣,是由于东宫窦老太后雷霆震怒的背景,刘荣这番话,无疑就多了几分敲打、质问的意味。
——你儒家,朕是非用不可吗?!
——你儒家的学问,难道都是有利于宗庙、社稷,就没有半点于宗庙、社稷有损的内容吗?
作为丞相,窦婴自然清楚:对于当今汉室而言,儒家学说,并没有太过迫切的必要性。
甚至可以说,儒家学说所倡导的‘乡绅治国’‘地主士大夫与皇帝共天下’的主张,与汉家一如既往的打压豪强、扶持自耕农的核心国策严重不符,乃至背道而驰。
真要是较真起来,相较于儒家,反倒是法家的学术主张和立场,更符合如今汉室的国情。
但没办法——法家的局限性太强,又有刻在基因里的‘无论是否有必要,都要无条件变法’的古怪习惯;
再加上同样有极强局限性,只适合特定情况、特定时间节点的黄老学,以及其他传延都成问题,根本无法自成一派的百家学说;
如今汉室的学术思想界,完全可以说:儒家并非是最终胜出者、最优者,而是大浪淘沙之后,唯一一个没被完全淘汰的幸存者。
——不是儒家有多好,而是其他学说太差,要么有局限性、体量有限,要么就是过于偏激,有明显短板。
唯独儒家,各方面都多少有点可取之处,且短板都不到无法接受的地步。
说白了,就是比烂,比出来儒家这个‘最不烂’的;
又或者说,是矮子里面拔将军,最后拔出来了个儒家。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久久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朕这一生,如履薄冰,朕这一生,如履薄冰最新章节,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平板电子书!
久久小说网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朕这一生,如履薄冰,朕这一生,如履薄冰最新章节,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