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朔州整整驻军了十余日,在中和四年,正月初十,陈从进下令,大军继续启程南下,进逼代州。
李克用再度遣信使而来,信中怒斥陈从进,言自己已经退出云朔二州,陈从进竟还咄咄逼人。
由此可见,陈从进野心勃勃,欲取大同,雁门,以窥视图谋河东。
陈从进没有回信,只是让信使回报李克用,言,大战在即,逞口舌之利又有何益。
十四日,先锋逼近雁门关。
在隋时,在此地,才出现了专管雁门的职官,而雁门关,实际始于唐,唐初,边疆最大的危机来自突厥,为了防止突厥内犯,唐朝驻军雁门山,择制高点以铁裹门设关城,故称雁门关。
但随着突厥的衰弱,以及唐朝屡屡外扩,已经极少有胡骑经此南下入寇,因此,此时的雁门关城,经过长时间的废置,早已不复曾经的模样。
而真正将雁门关的地位抬升到巅峰的,则是后来的宋朝,雁门关是北宋抵御契丹的关键边防重镇。
毕竟,燕云十六州都丢光了,那么河东北部的雁门关,也就成了宋辽之间,最为突出的边疆重镇。
从宋朝建立,到澶渊之盟的几十年时间里,北宋一直防守在雁门关,辽国则是一直持进攻态势。
为了守住河东,宋时花费大批钱粮,调动民夫,修筑雁门关城,所以,宋时的雁门关,比起此时来说,要雄伟的太多了。
而且,乾符年间的时候,李克用屡屡从云朔之地,南下忻代劫掠,本就低矮破旧的关城,更是毁的不成样子。
等李克用自己当上了雁门节度使,那府库里空的快跑老鼠了,李克用既没钱粮,也没心思去修缮这座关城。
先头部队,以赫连铎,白义诚二人为主的吐谷浑骑兵,一拥而入,寥寥百余守军,不战而降。
随后,陈从进命赫连铎,白义诚二人,以雁门关为中心,白义诚所部往东而去,搜寻繁畤方向,赫连铎则往南而去,沿崞城,唐林,一路南下忻州秀容,定襄等地,搜索李克用的踪迹。
大军未战,斥候先行,陈大帅现在是直接把赫连铎和白义诚当自己的部下斥候来用。
白义诚没什么意见,一收到命令,便不打折扣,立刻执行,而赫连铎却是极为不忿,虽然陈从进出兵,是拉了自己一把,把自己从危局中救了出来。
但是,自己好歹也是大同防御使,陈从进使唤自己,跟使唤手下一样,而且还让自己跟个斥候将一般,替陈从进侦查敌情。
只是赫连铎心中虽不忿,但在面上,却是不敢有任何反对的话,在其心中,只是祈祷此战尽快结束。
最好的结局,便是李克用身死,幽州军滚回幽州,自己手握云,朔,蔚,代,忻五州之地,等将来形势有变,河东大镇,未必不能为自己所有。
一想到这,赫连铎心中郁气尽散,整个人都像是容光焕发一样,快乐,有时候就是如此简单。
白义诚一路而上,直至进抵繁畤,皆未发现李克用的踪迹,白义诚询问所见百姓,百姓皆言,附近未有沙陀兵。
白义诚不战而取繁畤,在拿下繁畤城后,白义诚心中,感慨万千,想当年他就是在繁畤之地,跟着陈大帅一战而破李克用。
就靠这一战,自己才能当上蔚州刺史,由此可见,跟对人,比什么都重要。
既然李克用的主力没在繁畤,那么肯定是在忻州一带,一想到这,白义诚心中就暗笑,赫连铎肯定会碰到李克用,最好赫连铎实力大跌,大同防御使的位置,也该轮到他了。
而赫连铎运气,确实没那么好,在南下忻州时,过了忻口,结果一下子就被李克用堵住了后路。
本来赫连铎是有些担忧的,但是想起后方还有骁骑军,而且还有陈大帅的十余万大军,觉得李克用肯定是死守忻州。
也不是赫连铎蠢,不知道留守后路,但问题是赫连铎留下的人,数量不足,且实在是太蠢了些。
赫连铎留下一将,名为乌纥曼,此人在驻守忻口时,竟亲自带着一队骑兵,试图掳掠周边的女子。
结果直直的撞上李克用,乌纥曼当场被杀,李克用带着乌纥曼的头颅,直冲留守之众,吐谷浑守军大溃。
后路被断,赫连铎惊惧不已,急忙撤兵,随后双方在忻口,再一次爆发大战。
而忻口一战,赫连铎再次大败,这一次,败的更狠,赫连铎好不容易募集起来的吐谷浑骑兵,降者过半,赫连铎只带着不足三百骑,仓皇逃回后方。
陈从进闻讯,心中是喜忧参半,喜的是赫连铎实力大跌,自己故意派吐谷浑做先锋,消耗实力的做法,大获成功,这对自己将来控制大同,又轻松了些。
但问题是赫连铎这一战败的也太狠了些,军心士气都有些被影响到了,便连王猛现在都是一脸严肃的模样,显然是对李克用产生了忌惮之心。
中和四年,正月十九日,骁骑军再度临近忻口,赫连铎刚刚在忻口吃了个大亏,这个前车之鉴,距离的太近了些,李旋化想不注重都不行。
李旋化就驻军在忻口,除了派些斥候侦查敌情外,再无其余动静,显然是要等待陈大帅的步军抵达。
李克用和诸将商议了很多计策,但是没有一个是能用的,陈从进兵力厚实,又不轻敌冒进,手底下又一堆蕃骑,李克用就是想偷袭粮道都办不到。
堂堂正正之兵,犹如泰山压顶之势,直压的李克用喘不过气来,李克用虽然先前又击败了赫连铎,提振了一些心气。
但是,赫连铎和陈从进,大同和卢龙,无论是从性格,还是体量上来说,那都不是一个级别的。
这场战争,虽还没进入最终交战的阶段,但是李克用知道,按照眼下的形势,想要赢,如果没有强力的盟友介入战争,那是不可能的事。
李克用再度遣信使而来,信中怒斥陈从进,言自己已经退出云朔二州,陈从进竟还咄咄逼人。
由此可见,陈从进野心勃勃,欲取大同,雁门,以窥视图谋河东。
陈从进没有回信,只是让信使回报李克用,言,大战在即,逞口舌之利又有何益。
十四日,先锋逼近雁门关。
在隋时,在此地,才出现了专管雁门的职官,而雁门关,实际始于唐,唐初,边疆最大的危机来自突厥,为了防止突厥内犯,唐朝驻军雁门山,择制高点以铁裹门设关城,故称雁门关。
但随着突厥的衰弱,以及唐朝屡屡外扩,已经极少有胡骑经此南下入寇,因此,此时的雁门关城,经过长时间的废置,早已不复曾经的模样。
而真正将雁门关的地位抬升到巅峰的,则是后来的宋朝,雁门关是北宋抵御契丹的关键边防重镇。
毕竟,燕云十六州都丢光了,那么河东北部的雁门关,也就成了宋辽之间,最为突出的边疆重镇。
从宋朝建立,到澶渊之盟的几十年时间里,北宋一直防守在雁门关,辽国则是一直持进攻态势。
为了守住河东,宋时花费大批钱粮,调动民夫,修筑雁门关城,所以,宋时的雁门关,比起此时来说,要雄伟的太多了。
而且,乾符年间的时候,李克用屡屡从云朔之地,南下忻代劫掠,本就低矮破旧的关城,更是毁的不成样子。
等李克用自己当上了雁门节度使,那府库里空的快跑老鼠了,李克用既没钱粮,也没心思去修缮这座关城。
先头部队,以赫连铎,白义诚二人为主的吐谷浑骑兵,一拥而入,寥寥百余守军,不战而降。
随后,陈从进命赫连铎,白义诚二人,以雁门关为中心,白义诚所部往东而去,搜寻繁畤方向,赫连铎则往南而去,沿崞城,唐林,一路南下忻州秀容,定襄等地,搜索李克用的踪迹。
大军未战,斥候先行,陈大帅现在是直接把赫连铎和白义诚当自己的部下斥候来用。
白义诚没什么意见,一收到命令,便不打折扣,立刻执行,而赫连铎却是极为不忿,虽然陈从进出兵,是拉了自己一把,把自己从危局中救了出来。
但是,自己好歹也是大同防御使,陈从进使唤自己,跟使唤手下一样,而且还让自己跟个斥候将一般,替陈从进侦查敌情。
只是赫连铎心中虽不忿,但在面上,却是不敢有任何反对的话,在其心中,只是祈祷此战尽快结束。
最好的结局,便是李克用身死,幽州军滚回幽州,自己手握云,朔,蔚,代,忻五州之地,等将来形势有变,河东大镇,未必不能为自己所有。
一想到这,赫连铎心中郁气尽散,整个人都像是容光焕发一样,快乐,有时候就是如此简单。
白义诚一路而上,直至进抵繁畤,皆未发现李克用的踪迹,白义诚询问所见百姓,百姓皆言,附近未有沙陀兵。
白义诚不战而取繁畤,在拿下繁畤城后,白义诚心中,感慨万千,想当年他就是在繁畤之地,跟着陈大帅一战而破李克用。
就靠这一战,自己才能当上蔚州刺史,由此可见,跟对人,比什么都重要。
既然李克用的主力没在繁畤,那么肯定是在忻州一带,一想到这,白义诚心中就暗笑,赫连铎肯定会碰到李克用,最好赫连铎实力大跌,大同防御使的位置,也该轮到他了。
而赫连铎运气,确实没那么好,在南下忻州时,过了忻口,结果一下子就被李克用堵住了后路。
本来赫连铎是有些担忧的,但是想起后方还有骁骑军,而且还有陈大帅的十余万大军,觉得李克用肯定是死守忻州。
也不是赫连铎蠢,不知道留守后路,但问题是赫连铎留下的人,数量不足,且实在是太蠢了些。
赫连铎留下一将,名为乌纥曼,此人在驻守忻口时,竟亲自带着一队骑兵,试图掳掠周边的女子。
结果直直的撞上李克用,乌纥曼当场被杀,李克用带着乌纥曼的头颅,直冲留守之众,吐谷浑守军大溃。
后路被断,赫连铎惊惧不已,急忙撤兵,随后双方在忻口,再一次爆发大战。
而忻口一战,赫连铎再次大败,这一次,败的更狠,赫连铎好不容易募集起来的吐谷浑骑兵,降者过半,赫连铎只带着不足三百骑,仓皇逃回后方。
陈从进闻讯,心中是喜忧参半,喜的是赫连铎实力大跌,自己故意派吐谷浑做先锋,消耗实力的做法,大获成功,这对自己将来控制大同,又轻松了些。
但问题是赫连铎这一战败的也太狠了些,军心士气都有些被影响到了,便连王猛现在都是一脸严肃的模样,显然是对李克用产生了忌惮之心。
中和四年,正月十九日,骁骑军再度临近忻口,赫连铎刚刚在忻口吃了个大亏,这个前车之鉴,距离的太近了些,李旋化想不注重都不行。
李旋化就驻军在忻口,除了派些斥候侦查敌情外,再无其余动静,显然是要等待陈大帅的步军抵达。
李克用和诸将商议了很多计策,但是没有一个是能用的,陈从进兵力厚实,又不轻敌冒进,手底下又一堆蕃骑,李克用就是想偷袭粮道都办不到。
堂堂正正之兵,犹如泰山压顶之势,直压的李克用喘不过气来,李克用虽然先前又击败了赫连铎,提振了一些心气。
但是,赫连铎和陈从进,大同和卢龙,无论是从性格,还是体量上来说,那都不是一个级别的。
这场战争,虽还没进入最终交战的阶段,但是李克用知道,按照眼下的形势,想要赢,如果没有强力的盟友介入战争,那是不可能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