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绿营听话,光安抚住士兵不行,必须要给军官们好处。
因为赵安无权干涉绿营的人事任免,哪怕一个七品把总他都无权任命。
老太爷给他的遏必隆刀“管杀不管埋”。
这刀能让他在安徽官场树立个人的绝对威望,却不能帮他把安徽绿营的军官都给换掉。
既然没法换,只能借遏必隆刀带来的“权威”先拉拢这帮不能换的绿营军官,等他在安徽根基稳定下来,再想方设法腾笼换鸟,或以团练另组新军,以应对即将发生的白莲大变。
稳字当先。
实打实的工资和福利能获得士兵支持,那同样军官们也能被金钱所诱惑,何况赵安手持遏必隆刀,乃皇权在安徽的最大象征。
不从遏必隆刀,等同造反。
从人性角度出发,总兵丁木三已经死了,再如何心腹亲信,又恩重如山什么的,凤阳营这帮军官都得考虑改头换面,与丁木三划清界限,不然肯定要被赵安扣上造反帽子。
除非真想造反,否则就得主动低头。
深知人性且知这帮军官软肋的赵安又适时给出两成查没收入,这笔收入足以令之前可算丁木三铁杆的周库等人视赵大人为义父了。
金钱作用下,凤阳驻军情绪稳定且积极乐观,并迅速投身于藩台大人部署的救灾工作中。
绿营内部也迅速整顿,赵安前脚刚离开凤阳营,后脚周库等人就将营中所有关于总兵丁木三的痕迹全部销毁,包括丁木三写过的字,用过的杯子,盖过的被子。
同时派人通知各地,传达绿营职责从“封堵防乱”改为“救灾防乱”,积极协助地方将赈灾粮发放到灾民手中,同时开出口子让一些短期内领不到赈灾粮的百姓放出来,让他们能够自行到就近的赈灾点领取施粥。
就这个小小调整,便能多活无数人。
赵安回到凤阳府衙后,做的最多的事就是批条子盖章。
不管是钱粮调拨的文书,还是责令各地落实救灾条例的公文,都得赵安一一签字盖章。
得益于清朝地方财政根本没有监督制度这一利好,赵安用出多少钱,用在哪里都无须向户部仔细汇报,只需事后报个总账即可。
也就是说他每“叭叭”盖个章,安徽藩库以及户部协调的救灾款就进入支付程序,无须任何机构核查。
大权在手的权,有时并非指兵,也指钱。
凤阳知府李源的死不仅令得凤阳府城官吏全速转动起来,也把下面的州县官吏吓坏了,整个凤阳地区的救灾效率肉眼可见的提高,比之荆道乾代理布政时要高得多。
滁州方面来报,有江宁粮商已经先期往滁州运入三十万石粮食,现滁州方面正动员人力将这批粮食运往受灾严重的定远县。
奉命带帮众以运军身份向安徽境内深入的徐霖部目前已抵达泗州境内的明光镇,该地是滁州往凤阳的要道。
根据赵安命令,徐霖将帮众分为四部,每部500人,沿官道驻扎,既充当维护官道的官军职责,也负责粮食押运。
分段式押运。
滁州方面将粮食运到凤阳境内后便由徐霖部接手押运,如接力棒般一站接一站,尽可能缩短运粮时间。
粮道衙门也全力动员,正组织人手利用淮北境内几条尚能走船的河道将各地粮食往灾区输送。
考虑到福昌答应的两百万石粮食有一多半是从苏北启运进入安徽,赵安又写给信丁九,让他动用漕帮关系请求淮安、徐州的漕帮分舵能够帮助运送粮食,最大程度减少粮食在运河以及各处码头的积压时间。
同时梳理了一条淮北粮道动脉图,定下确保“三支”原则。
所谓“三支”,即江宁、滁州、凤阳交通线;扬州、泗州、凤阳交通线;淮安、泗州、宿州交通线;
只要确保这三条主要运粮路线通畅,就能及时将粮食运进来,为此除要漕帮、粮道发挥作用外,也以藩台身份行文这三条线所经地方官府及绿营驻军,要求必须确保运输线畅通。
措词很严厉,哪段出事就砍哪段负责人的头。
一切能想到的、能做到的救灾办法赵安都认真部署,努力推进,到这一步实际他还能做的已经不多,只需在凤阳府城坐镇指挥即可。
但赵安坐不住,仍旧选择到一线受灾地区。
不是他要营造什么青天形象,而是官僚主义有个最大的毛病,领导不去的地方不重视,而领导要去的地方则相当重视。
换言之,藩台大人出现在哪,哪里的官僚机构就会疯狂转动,连带着该地的救灾力度也会呈几何指数般上涨。
这对灾民而言与天降甘霖没什么区别。
途中赵安除向老太爷奏报砍了个知县、砍了个知府又砍了个总兵外,就是向老太爷请求蠲免重灾区府州县的全部赋税,对中灾地区延期缓征,轻灾区则适当减免。
同时发文安庆的藩台衙门相关机构派人从各地购买粮种,待旱灾延缓后整个灾区的复耕和重建工作就要着手,不能因灾而灾,因灾再灾。
这日队伍前往怀远县,抵达该县时赵安心情还算可以,因为沿途虽然也看到“倒尸”,但数量比之前在定远县看到的要少得多,且有地方士绅在组织百姓掩埋倒尸,经询问百姓得知县里也给发过一两次赈灾粮,整体来看怀远县的救灾措施比定远县完善的多。
虽仍有诸多不足,无疑也是可圈可点,入城后方知该县知县崔映淮是前任荆道乾向朝廷举荐的廉吏,此前是候补黄山知县。
崔映淮的廉要比那定远知县陈致远的廉务实的多,可能是捐官候补出身,崔映淮对民间疾苦了解颇多,上任怀远县后即着手救灾,虽然怀远灾情也很严重,也饿死了人,整体却要比那定远县强的太多。
各项奏对和钱粮支出也均合赵安心意,不由当众夸了几句,次日一早赵安即到城东查看施粥情况。
远远就见知县崔映淮带着衙门工作人员现场监督施粥,再见那粥锅均是插着一枝筷子不倒,领粥的灾民也没有哄抢埋怨的,一切看着井井有条,不禁对这崔映淮高看一眼,记在心里。
他用人虽以团结为主,不管贪官还是污吏只要符合他利益的都用,但清廉务实的官员又哪个不喜欢呢。
见藩台大人到来,崔映淮等人赶紧要参见行礼,赵安摆手道:“灾民为大,尔等自忙,不必因本官耽误施粥。”
“嗻!”
崔知县应声同一众县衙人员继续监督施粥。
赵安则在各处棚窝查看,因灾民人数太多,怀远县在城东建了两座赈灾营,每日最多可给两万左右灾民施粥。
县里库粮早已见底,如今是靠城中大户富商捐的粮食在维持,那崔知县更是带头号召衙门人员一日只吃一餐,好将粮食省下来给灾民。
逛了一圈及派人密访结果都是这崔映淮是难得好官,赵安很是满意便写了条子给崔映淮,让他派人到凤阳府城先行支取两万石粮食应急。
“眼下省里从上到下都困难,但困难是暂时的,也是可以克服的,你这个知县只要用心救济灾民,不使灾情加重,本官这个守土官之首就是砸锅卖铁也会把粮食给你运来!”
说完,赵安便准备启程继续北上,无意瞥见远处有一妇人用双手提着裙底去接粥,那打粥的差役竟然看都不看就将那烫汤的粥直接打在妇人裙中,而那妇人不仅没有感到委屈,反而是一脸感激的样子。
赵安不由皱眉来到那差役面前,也没骂这差役什么,只叫人取碗来,随后打上满满一勺粥倒入碗中,之后将碗递给妇人,这才扭头对那发愣的差役道:“若是你亲姐亲妹,你也这般打粥给她们?”
“我”
那差役又羞又怕,不敢抬头。
崔知县见状也是羞愧不已,忙主动请罪道:“是下官的疏忽,回头下官让人从城中多搜集些碗来,大人放心,要是再出这种事,下官自个请辞!”
“不关你的事,”
赵安摇了摇头,看向手捧粥碗的妇人,看向那无数连碗都没有的灾民,轻叹一声:“都说我等为官之人是父母官,可百姓才是我等的父母啊。”
没有斥责崔知县,也没有鞭打这小吏,因为能活人就是大功,细节疏忽在所难免。
离开怀远县后,赵安下一个目的地是安徽最北边的宿州,途经一大镇时,当地也在组织施粥,但赵安派出的密访人员却发现有个小吏将赈粥米袋底部戳洞,令米粒漏入私囊,再以掺水之粥分与灾民。
赵安不动声色,命那负责施粥的小吏重煮二十锅,待铁釜烧红时突然喝问这小吏:“你可知这锅中煮的是什么?”
“小人,”
小吏被吓的不敢答话。
赵安怒不可遏竟上前猛的将这小吏推入滚沸的粥锅,厉声道:“煮的是尔等贪墨之胆!”
又查出当地粮商郑某与这小吏勾结盗卖赈灾米不算,还将霉米掺入赈粮。
当下提那粮商郑某过来,得知和自己勾结的小吏被活活烫死,郑某吓的当场瘫软。
“既是要发米财,便叫尔吃米吃到死!”
犹不解恨的赵安命将郑某与霉米同埋于地窖,仅露郑某头部在外,令其口嚼霉米直至呕血而亡。
在给老太爷的奏折中,赵安亦将这两件事如实上报,文末写道:“治灾如治疽,必剜腐肉而新肌可生。”
至宿州,赵安照旧让百里云龙等人先去密访宿州救灾情况,但百里云龙却带回一个极其严重的消息,那就是宿州城外的灾民私底下都在唱一首民间小调。
“民间小调?”
赵安一怔,都什么时候了灾民还有心思唱小调?
问百里云龙灾民们唱的是什么。
百里云龙迟疑了下,还是如实道:“他们唱的是,是什么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来了.自从来了鞑子兵,十年倒有九年荒。先有高原蒙古匪,后有满洲鞑子帮。烧杀抢掠和奸淫,汉家儿女遭了殃.”
唱到这,百里云龙实在是不敢再唱下去,因为灾民们唱的这小调分明就是对大清不满,要造大清反。
赵安却是神色不变:“接着唱啊。”
“啊?”
百里云龙无奈只好继续唱道:“一般人家卖儿女,无儿无女去逃荒;编个小曲诉苦难,满洲鞑子不让唱。清兵强迫把词改,要骂祖宗心发凉。凤阳花鼓传四方,一代明主泪流淌。”
唱完,却见少君饶有兴趣道:“噢,我知道了,这是凤阳花鼓戏。”
是凤阳花鼓戏,不过赵安听过的是另一个版本。
准确说,凤阳花鼓戏有三个版本,一是明朝的歌颂版,一个是清朝的抹黑版,还有一个就是赵安现在听到的不满版(白莲版)。
不过赵安前世传唱度最高的是抹黑版,因为这是清朝官方修订版,或者说鼓励传唱版,因为这版对朱元璋极尽抹黑之能事,符合满清统治需要。
另两个版本都因不正确遭禁,知道的人很少。
灾民都敢私下传唱“鞑子帮、明主泪”,说明宿州的问题很严重,严重到起义之火恐怕已经在灾民心头烧了许久。
一点就能着!
弄不好赵安不是来了灾区,而是来了战区。
“大人,宿州官府不可能不知道这事,是不是叫知州过来?”
百里云龙担心少君安全,建议先不要进宿州城,而是到最近的绿营驻地去,万一有事的话也能有自保之力,另外赶紧调兵到宿州来防止出事。
赵安正沉思着,庆遥手下一个鹰狗处的蓝翎侍卫也慌里慌张的过来禀报,说他见一伙人鬼鬼祟祟的聚在一处密谈,便悄悄摸过去想听听这帮人在谈什么,结果听到这帮人说什么劫莲将至,大明复兴。
“劫莲将至,大明复兴?白莲教终于现身了吗?”
赵安抬头看向远处的宿州城墙,目光深邃。
因为赵安无权干涉绿营的人事任免,哪怕一个七品把总他都无权任命。
老太爷给他的遏必隆刀“管杀不管埋”。
这刀能让他在安徽官场树立个人的绝对威望,却不能帮他把安徽绿营的军官都给换掉。
既然没法换,只能借遏必隆刀带来的“权威”先拉拢这帮不能换的绿营军官,等他在安徽根基稳定下来,再想方设法腾笼换鸟,或以团练另组新军,以应对即将发生的白莲大变。
稳字当先。
实打实的工资和福利能获得士兵支持,那同样军官们也能被金钱所诱惑,何况赵安手持遏必隆刀,乃皇权在安徽的最大象征。
不从遏必隆刀,等同造反。
从人性角度出发,总兵丁木三已经死了,再如何心腹亲信,又恩重如山什么的,凤阳营这帮军官都得考虑改头换面,与丁木三划清界限,不然肯定要被赵安扣上造反帽子。
除非真想造反,否则就得主动低头。
深知人性且知这帮军官软肋的赵安又适时给出两成查没收入,这笔收入足以令之前可算丁木三铁杆的周库等人视赵大人为义父了。
金钱作用下,凤阳驻军情绪稳定且积极乐观,并迅速投身于藩台大人部署的救灾工作中。
绿营内部也迅速整顿,赵安前脚刚离开凤阳营,后脚周库等人就将营中所有关于总兵丁木三的痕迹全部销毁,包括丁木三写过的字,用过的杯子,盖过的被子。
同时派人通知各地,传达绿营职责从“封堵防乱”改为“救灾防乱”,积极协助地方将赈灾粮发放到灾民手中,同时开出口子让一些短期内领不到赈灾粮的百姓放出来,让他们能够自行到就近的赈灾点领取施粥。
就这个小小调整,便能多活无数人。
赵安回到凤阳府衙后,做的最多的事就是批条子盖章。
不管是钱粮调拨的文书,还是责令各地落实救灾条例的公文,都得赵安一一签字盖章。
得益于清朝地方财政根本没有监督制度这一利好,赵安用出多少钱,用在哪里都无须向户部仔细汇报,只需事后报个总账即可。
也就是说他每“叭叭”盖个章,安徽藩库以及户部协调的救灾款就进入支付程序,无须任何机构核查。
大权在手的权,有时并非指兵,也指钱。
凤阳知府李源的死不仅令得凤阳府城官吏全速转动起来,也把下面的州县官吏吓坏了,整个凤阳地区的救灾效率肉眼可见的提高,比之荆道乾代理布政时要高得多。
滁州方面来报,有江宁粮商已经先期往滁州运入三十万石粮食,现滁州方面正动员人力将这批粮食运往受灾严重的定远县。
奉命带帮众以运军身份向安徽境内深入的徐霖部目前已抵达泗州境内的明光镇,该地是滁州往凤阳的要道。
根据赵安命令,徐霖将帮众分为四部,每部500人,沿官道驻扎,既充当维护官道的官军职责,也负责粮食押运。
分段式押运。
滁州方面将粮食运到凤阳境内后便由徐霖部接手押运,如接力棒般一站接一站,尽可能缩短运粮时间。
粮道衙门也全力动员,正组织人手利用淮北境内几条尚能走船的河道将各地粮食往灾区输送。
考虑到福昌答应的两百万石粮食有一多半是从苏北启运进入安徽,赵安又写给信丁九,让他动用漕帮关系请求淮安、徐州的漕帮分舵能够帮助运送粮食,最大程度减少粮食在运河以及各处码头的积压时间。
同时梳理了一条淮北粮道动脉图,定下确保“三支”原则。
所谓“三支”,即江宁、滁州、凤阳交通线;扬州、泗州、凤阳交通线;淮安、泗州、宿州交通线;
只要确保这三条主要运粮路线通畅,就能及时将粮食运进来,为此除要漕帮、粮道发挥作用外,也以藩台身份行文这三条线所经地方官府及绿营驻军,要求必须确保运输线畅通。
措词很严厉,哪段出事就砍哪段负责人的头。
一切能想到的、能做到的救灾办法赵安都认真部署,努力推进,到这一步实际他还能做的已经不多,只需在凤阳府城坐镇指挥即可。
但赵安坐不住,仍旧选择到一线受灾地区。
不是他要营造什么青天形象,而是官僚主义有个最大的毛病,领导不去的地方不重视,而领导要去的地方则相当重视。
换言之,藩台大人出现在哪,哪里的官僚机构就会疯狂转动,连带着该地的救灾力度也会呈几何指数般上涨。
这对灾民而言与天降甘霖没什么区别。
途中赵安除向老太爷奏报砍了个知县、砍了个知府又砍了个总兵外,就是向老太爷请求蠲免重灾区府州县的全部赋税,对中灾地区延期缓征,轻灾区则适当减免。
同时发文安庆的藩台衙门相关机构派人从各地购买粮种,待旱灾延缓后整个灾区的复耕和重建工作就要着手,不能因灾而灾,因灾再灾。
这日队伍前往怀远县,抵达该县时赵安心情还算可以,因为沿途虽然也看到“倒尸”,但数量比之前在定远县看到的要少得多,且有地方士绅在组织百姓掩埋倒尸,经询问百姓得知县里也给发过一两次赈灾粮,整体来看怀远县的救灾措施比定远县完善的多。
虽仍有诸多不足,无疑也是可圈可点,入城后方知该县知县崔映淮是前任荆道乾向朝廷举荐的廉吏,此前是候补黄山知县。
崔映淮的廉要比那定远知县陈致远的廉务实的多,可能是捐官候补出身,崔映淮对民间疾苦了解颇多,上任怀远县后即着手救灾,虽然怀远灾情也很严重,也饿死了人,整体却要比那定远县强的太多。
各项奏对和钱粮支出也均合赵安心意,不由当众夸了几句,次日一早赵安即到城东查看施粥情况。
远远就见知县崔映淮带着衙门工作人员现场监督施粥,再见那粥锅均是插着一枝筷子不倒,领粥的灾民也没有哄抢埋怨的,一切看着井井有条,不禁对这崔映淮高看一眼,记在心里。
他用人虽以团结为主,不管贪官还是污吏只要符合他利益的都用,但清廉务实的官员又哪个不喜欢呢。
见藩台大人到来,崔映淮等人赶紧要参见行礼,赵安摆手道:“灾民为大,尔等自忙,不必因本官耽误施粥。”
“嗻!”
崔知县应声同一众县衙人员继续监督施粥。
赵安则在各处棚窝查看,因灾民人数太多,怀远县在城东建了两座赈灾营,每日最多可给两万左右灾民施粥。
县里库粮早已见底,如今是靠城中大户富商捐的粮食在维持,那崔知县更是带头号召衙门人员一日只吃一餐,好将粮食省下来给灾民。
逛了一圈及派人密访结果都是这崔映淮是难得好官,赵安很是满意便写了条子给崔映淮,让他派人到凤阳府城先行支取两万石粮食应急。
“眼下省里从上到下都困难,但困难是暂时的,也是可以克服的,你这个知县只要用心救济灾民,不使灾情加重,本官这个守土官之首就是砸锅卖铁也会把粮食给你运来!”
说完,赵安便准备启程继续北上,无意瞥见远处有一妇人用双手提着裙底去接粥,那打粥的差役竟然看都不看就将那烫汤的粥直接打在妇人裙中,而那妇人不仅没有感到委屈,反而是一脸感激的样子。
赵安不由皱眉来到那差役面前,也没骂这差役什么,只叫人取碗来,随后打上满满一勺粥倒入碗中,之后将碗递给妇人,这才扭头对那发愣的差役道:“若是你亲姐亲妹,你也这般打粥给她们?”
“我”
那差役又羞又怕,不敢抬头。
崔知县见状也是羞愧不已,忙主动请罪道:“是下官的疏忽,回头下官让人从城中多搜集些碗来,大人放心,要是再出这种事,下官自个请辞!”
“不关你的事,”
赵安摇了摇头,看向手捧粥碗的妇人,看向那无数连碗都没有的灾民,轻叹一声:“都说我等为官之人是父母官,可百姓才是我等的父母啊。”
没有斥责崔知县,也没有鞭打这小吏,因为能活人就是大功,细节疏忽在所难免。
离开怀远县后,赵安下一个目的地是安徽最北边的宿州,途经一大镇时,当地也在组织施粥,但赵安派出的密访人员却发现有个小吏将赈粥米袋底部戳洞,令米粒漏入私囊,再以掺水之粥分与灾民。
赵安不动声色,命那负责施粥的小吏重煮二十锅,待铁釜烧红时突然喝问这小吏:“你可知这锅中煮的是什么?”
“小人,”
小吏被吓的不敢答话。
赵安怒不可遏竟上前猛的将这小吏推入滚沸的粥锅,厉声道:“煮的是尔等贪墨之胆!”
又查出当地粮商郑某与这小吏勾结盗卖赈灾米不算,还将霉米掺入赈粮。
当下提那粮商郑某过来,得知和自己勾结的小吏被活活烫死,郑某吓的当场瘫软。
“既是要发米财,便叫尔吃米吃到死!”
犹不解恨的赵安命将郑某与霉米同埋于地窖,仅露郑某头部在外,令其口嚼霉米直至呕血而亡。
在给老太爷的奏折中,赵安亦将这两件事如实上报,文末写道:“治灾如治疽,必剜腐肉而新肌可生。”
至宿州,赵安照旧让百里云龙等人先去密访宿州救灾情况,但百里云龙却带回一个极其严重的消息,那就是宿州城外的灾民私底下都在唱一首民间小调。
“民间小调?”
赵安一怔,都什么时候了灾民还有心思唱小调?
问百里云龙灾民们唱的是什么。
百里云龙迟疑了下,还是如实道:“他们唱的是,是什么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来了.自从来了鞑子兵,十年倒有九年荒。先有高原蒙古匪,后有满洲鞑子帮。烧杀抢掠和奸淫,汉家儿女遭了殃.”
唱到这,百里云龙实在是不敢再唱下去,因为灾民们唱的这小调分明就是对大清不满,要造大清反。
赵安却是神色不变:“接着唱啊。”
“啊?”
百里云龙无奈只好继续唱道:“一般人家卖儿女,无儿无女去逃荒;编个小曲诉苦难,满洲鞑子不让唱。清兵强迫把词改,要骂祖宗心发凉。凤阳花鼓传四方,一代明主泪流淌。”
唱完,却见少君饶有兴趣道:“噢,我知道了,这是凤阳花鼓戏。”
是凤阳花鼓戏,不过赵安听过的是另一个版本。
准确说,凤阳花鼓戏有三个版本,一是明朝的歌颂版,一个是清朝的抹黑版,还有一个就是赵安现在听到的不满版(白莲版)。
不过赵安前世传唱度最高的是抹黑版,因为这是清朝官方修订版,或者说鼓励传唱版,因为这版对朱元璋极尽抹黑之能事,符合满清统治需要。
另两个版本都因不正确遭禁,知道的人很少。
灾民都敢私下传唱“鞑子帮、明主泪”,说明宿州的问题很严重,严重到起义之火恐怕已经在灾民心头烧了许久。
一点就能着!
弄不好赵安不是来了灾区,而是来了战区。
“大人,宿州官府不可能不知道这事,是不是叫知州过来?”
百里云龙担心少君安全,建议先不要进宿州城,而是到最近的绿营驻地去,万一有事的话也能有自保之力,另外赶紧调兵到宿州来防止出事。
赵安正沉思着,庆遥手下一个鹰狗处的蓝翎侍卫也慌里慌张的过来禀报,说他见一伙人鬼鬼祟祟的聚在一处密谈,便悄悄摸过去想听听这帮人在谈什么,结果听到这帮人说什么劫莲将至,大明复兴。
“劫莲将至,大明复兴?白莲教终于现身了吗?”
赵安抬头看向远处的宿州城墙,目光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