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声接一声的应答,并非来自屋檐的铁皮,而是从江临风的心底深处传来,与窗外山脊上沉默的线路塔产生了某种横跨时空的共振。
吴守业不是在招魂,他是在寻找一个能听懂沉默的同类。
那句“线头还热着”,既是挑衅,也是邀请。
江临风转身,脸上没有破案后的轻松,反而多了一层深不见底的凝重。
他拿起桌上的座机,拨通了林川的内线,声音沉稳而有力:“林局,申请召开专案组紧急会议,我有新的方案。”
半小时后,会议室里烟雾缭绕。
投屏上,“声音档案项目”几个大字被一行更具冲击力的新标题覆盖——“沉默回响计划”。
江临风站在屏幕前,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一脸严肃的林川,眼神里闪烁着技术狂热光芒的金小霜,以及几位经验丰富的老刑警。
“各位,我们一直以来的思路,是把吴守业当成一个线索提供者,一个被动的‘声音保管员’。但我们都错了。”江临风的声音不高,却足以让整个会议室落针可闻,“他不是保管员,他是一个构架师。他用二十年的时间,沿着珠城广播的废弃干线,建立了一个庞大而隐秘的监听网络。那些磁带,不是他收集的全部,甚至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是他故意抛出来测试‘接收者’的诱饵。”
他指向电子地图上那条从珠城延伸至花都的红色广播干线。
“孙玉花警官提到的花都少女失踪案,发生在中继盲区。吴守业为什么要去巡一条没有信号的废线?因为信号是他自己搭建的!他利用老旧的电话线、废弃的电缆,甚至是地下水管的金属共振,将那些‘沉默’的现场环境音,像水一样,引流、储存、再分发。”
“你的意思是……”林川眉心紧锁,掐灭了烟头,“他把整个珠城-花都地区,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耳朵?”
“可以这么理解。”江临风点头,“而我们,刚刚通过了他的第一次测试。那句‘线头还热着’,就是他发来的回执。他在告诉我们,这个网络,至今仍在运行。那些被剪断的声音,那些被遗忘的罪案现场,依然在某个我们不知道的节点上,静静地回响。”
金小霜的呼吸有些急促,她推了推眼镜,紧盯着屏幕上的线路图:“江队,你的意思是,我们不用再一卷一卷地去找磁带了?我们可以……直接接入他的网络?”
“正是此意。”江临风的眼中终于透出一丝锐利的光芒,“‘沉默回响计划’的核心,就是从被动接收,转为主动介入。我们要做的,不是寻找吴守业留下的‘遗产’,而是要接管并升级他这套系统。我们要以原广播干线为骨架,利用现代的分布式存储和信号分析技术,让那些沉寂在时间褶皱里的声音,重新被激活、被听见。每一座废弃的信号塔,每一个中继站,甚至每一根老旧的电线杆,都将成为我们的‘耳朵’。”
整个会议室陷入了长久的寂静。
这个计划太过大胆,甚至有些天方夜谭。
它已经超出了传统刑侦的范畴,更像是一项情报工程,或者说,一场与一个神秘对手跨越时空的博弈。
最终,是林川打破了沉默。
他站起身,走到江临风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只说了一个字:“干。”
计划立刻启动。
金小霜带领技术小组,开始对珠城所有公开及半公开的线路图纸进行数字化建模。
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试图从庞杂的民用、商用、军用线路图中,梳理出那条属于吴守业的“幽灵网络”。
赵婉华则负责对已有的磁带进行更深层次的修复和解析,试图从中找到吴守业构建网络时留下的技术指纹,比如特定的焊接手法可能产生的电流噪声,或是某种特定型号的放大器留下的独特频率。
江临风则把自己关在物证中心,一遍又一遍地听着那些磁带。
他不再仅仅关注其中的内容,而是开始倾听“内容之外”的东西——录音的间隔、磁带切换的空隙、背景噪音的微妙变化。
他试图在这些声音的缝隙中,理解吴守业的逻辑,他的行为模式,他的节奏。
三天后,金小霜有了初步发现。
她将从房东处得来的所有磁带的录制时间与地点,标注在电子地图上,形成了一个个红点。
这些红点密集地分布在1996年到2001年之间,地点多为城乡结合部的小卖部、路边饭店、招待所。
但从2002年开始,红点变得稀疏,并且位置开始向更偏远的乡镇转移,直至2005年后,地图上再无标记。
“江队,你看。”金小霜指着屏幕,“吴守业的行为模式在2001年底到2002年初,发生了一次明显的转变。之前的他,像一个‘拾荒者’,四处搜集散落的犯罪前奏。但从这之后,他的行为变得更有目的性,似乎不再随机拾取,而是开始……布局。”
江临风的目光落在地图上那片从2005年开始的巨大空白区,那里仿佛一个沉寂的黑洞。
一个关键问题浮现在他脑海:那些从档案馆失踪的、编号为“ZB-18”的磁带,它们的记录年份恰好是在这之后。
“老吴每月来换一次带子。”房东的话再次响起。
江临风意识到,老人提供的磁带,只是吴守业早期的“作品”。
那么,后期的呢?
那些更重要、更核心的“声音容器”,被他藏在了哪里?
他的视线缓缓移动,掠过地图上那些熟悉的地名:二道沟、清水塘、花都西站……最后,他的手指停在了一个叫“清明桥村”的地方。
这个地方在所有的案卷里都未曾出现,也不在任何已知的广播干线关键节点上。
但吴守业的巡线记录显示,从2006年到他2015年正式退休前的最后一次巡线,他每个季度都会去一次清明桥村。
记录上写的理由是“维护备用线路终端”,可根据金小霜的勘测,那里的所谓备用线路,早在九十年代末就已经彻底物理断开了。
一条断了十几年,没有任何信号功能的线路,吴守业却坚持去“维护”了近十年。
他去那里做什么?去听什么?还是……去安放什么?
那个被命名为“清明桥”的村落,像一个巨大的谜团,静静地卧在地图的边缘。
那里,或许藏着吴守业整个计划的最终章,也可能藏着他最后留下的“线头”。
江临风关掉投影,拿起外套。
窗外的风似乎更大了,吹得远处的山林发出沉闷的涛声。
他知道,不能再等了。
与其在图纸和数据里推演,不如亲自去走一趟。
他要去走一趟,沿着那条锈迹斑斑的线,去摸一摸那个滚烫的线头。
吴守业不是在招魂,他是在寻找一个能听懂沉默的同类。
那句“线头还热着”,既是挑衅,也是邀请。
江临风转身,脸上没有破案后的轻松,反而多了一层深不见底的凝重。
他拿起桌上的座机,拨通了林川的内线,声音沉稳而有力:“林局,申请召开专案组紧急会议,我有新的方案。”
半小时后,会议室里烟雾缭绕。
投屏上,“声音档案项目”几个大字被一行更具冲击力的新标题覆盖——“沉默回响计划”。
江临风站在屏幕前,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一脸严肃的林川,眼神里闪烁着技术狂热光芒的金小霜,以及几位经验丰富的老刑警。
“各位,我们一直以来的思路,是把吴守业当成一个线索提供者,一个被动的‘声音保管员’。但我们都错了。”江临风的声音不高,却足以让整个会议室落针可闻,“他不是保管员,他是一个构架师。他用二十年的时间,沿着珠城广播的废弃干线,建立了一个庞大而隐秘的监听网络。那些磁带,不是他收集的全部,甚至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是他故意抛出来测试‘接收者’的诱饵。”
他指向电子地图上那条从珠城延伸至花都的红色广播干线。
“孙玉花警官提到的花都少女失踪案,发生在中继盲区。吴守业为什么要去巡一条没有信号的废线?因为信号是他自己搭建的!他利用老旧的电话线、废弃的电缆,甚至是地下水管的金属共振,将那些‘沉默’的现场环境音,像水一样,引流、储存、再分发。”
“你的意思是……”林川眉心紧锁,掐灭了烟头,“他把整个珠城-花都地区,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耳朵?”
“可以这么理解。”江临风点头,“而我们,刚刚通过了他的第一次测试。那句‘线头还热着’,就是他发来的回执。他在告诉我们,这个网络,至今仍在运行。那些被剪断的声音,那些被遗忘的罪案现场,依然在某个我们不知道的节点上,静静地回响。”
金小霜的呼吸有些急促,她推了推眼镜,紧盯着屏幕上的线路图:“江队,你的意思是,我们不用再一卷一卷地去找磁带了?我们可以……直接接入他的网络?”
“正是此意。”江临风的眼中终于透出一丝锐利的光芒,“‘沉默回响计划’的核心,就是从被动接收,转为主动介入。我们要做的,不是寻找吴守业留下的‘遗产’,而是要接管并升级他这套系统。我们要以原广播干线为骨架,利用现代的分布式存储和信号分析技术,让那些沉寂在时间褶皱里的声音,重新被激活、被听见。每一座废弃的信号塔,每一个中继站,甚至每一根老旧的电线杆,都将成为我们的‘耳朵’。”
整个会议室陷入了长久的寂静。
这个计划太过大胆,甚至有些天方夜谭。
它已经超出了传统刑侦的范畴,更像是一项情报工程,或者说,一场与一个神秘对手跨越时空的博弈。
最终,是林川打破了沉默。
他站起身,走到江临风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只说了一个字:“干。”
计划立刻启动。
金小霜带领技术小组,开始对珠城所有公开及半公开的线路图纸进行数字化建模。
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试图从庞杂的民用、商用、军用线路图中,梳理出那条属于吴守业的“幽灵网络”。
赵婉华则负责对已有的磁带进行更深层次的修复和解析,试图从中找到吴守业构建网络时留下的技术指纹,比如特定的焊接手法可能产生的电流噪声,或是某种特定型号的放大器留下的独特频率。
江临风则把自己关在物证中心,一遍又一遍地听着那些磁带。
他不再仅仅关注其中的内容,而是开始倾听“内容之外”的东西——录音的间隔、磁带切换的空隙、背景噪音的微妙变化。
他试图在这些声音的缝隙中,理解吴守业的逻辑,他的行为模式,他的节奏。
三天后,金小霜有了初步发现。
她将从房东处得来的所有磁带的录制时间与地点,标注在电子地图上,形成了一个个红点。
这些红点密集地分布在1996年到2001年之间,地点多为城乡结合部的小卖部、路边饭店、招待所。
但从2002年开始,红点变得稀疏,并且位置开始向更偏远的乡镇转移,直至2005年后,地图上再无标记。
“江队,你看。”金小霜指着屏幕,“吴守业的行为模式在2001年底到2002年初,发生了一次明显的转变。之前的他,像一个‘拾荒者’,四处搜集散落的犯罪前奏。但从这之后,他的行为变得更有目的性,似乎不再随机拾取,而是开始……布局。”
江临风的目光落在地图上那片从2005年开始的巨大空白区,那里仿佛一个沉寂的黑洞。
一个关键问题浮现在他脑海:那些从档案馆失踪的、编号为“ZB-18”的磁带,它们的记录年份恰好是在这之后。
“老吴每月来换一次带子。”房东的话再次响起。
江临风意识到,老人提供的磁带,只是吴守业早期的“作品”。
那么,后期的呢?
那些更重要、更核心的“声音容器”,被他藏在了哪里?
他的视线缓缓移动,掠过地图上那些熟悉的地名:二道沟、清水塘、花都西站……最后,他的手指停在了一个叫“清明桥村”的地方。
这个地方在所有的案卷里都未曾出现,也不在任何已知的广播干线关键节点上。
但吴守业的巡线记录显示,从2006年到他2015年正式退休前的最后一次巡线,他每个季度都会去一次清明桥村。
记录上写的理由是“维护备用线路终端”,可根据金小霜的勘测,那里的所谓备用线路,早在九十年代末就已经彻底物理断开了。
一条断了十几年,没有任何信号功能的线路,吴守业却坚持去“维护”了近十年。
他去那里做什么?去听什么?还是……去安放什么?
那个被命名为“清明桥”的村落,像一个巨大的谜团,静静地卧在地图的边缘。
那里,或许藏着吴守业整个计划的最终章,也可能藏着他最后留下的“线头”。
江临风关掉投影,拿起外套。
窗外的风似乎更大了,吹得远处的山林发出沉闷的涛声。
他知道,不能再等了。
与其在图纸和数据里推演,不如亲自去走一趟。
他要去走一趟,沿着那条锈迹斑斑的线,去摸一摸那个滚烫的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