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点的市局技术科办公室还亮着灯,江临风的指节抵着太阳穴,电脑屏幕的冷光在他眼下投出青灰的阴影,像一层薄霜覆在疲惫的皮肤上。
空气里浮着旧电路板的微焦味,空调低鸣如远处未断的电流声,偶尔从墙角的排风扇传来金属震颤的嗡响。
他指尖轻轻摩挲太阳穴,触感干燥而紧绷,仿佛神经正一根根绷直。
桌上摊开的周维笔记本残页边缘焦黑,蜷曲如枯叶,轻轻一碰便簌簌落下细碎碳屑。“接班人,勿忘始发站“几个字被他用红笔圈了又圈,墨迹在纸面洇开,像凝固的血痕。
金小霜刚发过来的信号破译报告还没看完,手机突然震动——专家组视频会议的提醒弹窗跳出来,蓝色的光刺得他眯了眯眼,视网膜上留下短暂的残影。
“都到齐了?“江临风按下接通键,屏幕里陆续弹出六张脸。
广城的芳姐叼着根没点的烟,烟丝在她唇间微微颤动,背景是堆成山的案卷,纸页边缘泛黄卷曲,像被岁月啃噬过的书脊;钱凤仪的耳后沾着点碎发,显然刚从勘查现场赶回来,警服肩头还沾着一点灰白粉尘,她抬手拨发时,袖口与桌角摩擦,发出细微的布料刮擦声;董正然坐在省厅会议室,背后的锦旗边角垂着,倒像给他添了层岁月的框,他轻咳一声,话筒里传来纸张翻动的脆响,像枯叶踩碎。
他把笔记本残页举到摄像头前:“周维的忏悔本,烧剩下的最后一页。“手指划过纸页时带起细微的沙沙声,指尖触到焦痕边缘,粗糙如砂纸,“金小霜破译的倒放信号是'回家',结合他埋收音机的行为——“
“等等!“芳姐突然拍了下桌子,摄像头跟着晃了晃,话筒里传来纸堆塌陷的窸窣声。
她扯过一沓泛黄的案卷,纸页摩擦声刺啦刺啦响,像老式收音机调频时的杂音。“我刚翻广城96年小卖部劫案卷宗,有个细节漏了!“屏幕里跳出张老照片,货架上摆着包“红双喜“,香烟包装上的红字在泛白的相纸中格外刺眼,“当年有个老板娘被打致聋,她儿子说,老太太总在半夜坐起来,说'广播又响了'。“
江临风的后颈突然发紧,肌肉像被无形的手攥住。
他想起周维跪在调度亭里说“传到了“时的眼神——那不是忏悔,是确认;想起李春来调离广播站时写在报告里的“无法面对未完成的报道“,字迹潦草,笔尖几乎划破纸背。
原来那些沉默的受害者家属,从未真正关闭耳朵——他们只是用失聪的耳朵,用记不清的片段,用货架上没拆封的“红双喜“,在听。
“老董,您那有补充吗?“江临风转动手中的马克笔,笔帽在桌面敲出轻响,像秒针走动。
董正然推了推眼镜,镜片反着冷光,屏幕里传来纸张翻动的脆响:“97年《法治前线》那期赵妻案报道,其实是临时插播。“他的声音放得很慢,像在掀一本旧相册,每一页都带着尘埃的重量,“原定是天气预报,但那天夜里,十七个县市的广播站自发转播了。
他们说,这事该有人听。“
会议室突然静得能听见空调的嗡鸣,像老式收音机待机时的底噪。
江临风望着屏幕里董正然斑白的鬓角,想起二十年前这个男人带他勘查第一起现场时说的话:“痕迹不会说谎,但听的人要用心。“此刻他终于懂了——当年的转播员,现在的周维,那些半夜坐起的老人,他们都是“听的人“。
“凤仪,“江临风突然开口,声音低沉却清晰,“联系花都清明桥周边所有老年住户,排查保留老式收音机、凌晨开的。“他摸出烟盒又放下,指尖残留着烟草的干涩气味,“董老师说得对,现在的问题不是谁在发,是谁还在收。“
钱凤仪应了声,屏幕里她的身影已经站起,警服袖子蹭过桌面的案卷,发出布料与纸张摩擦的沙沙声:“两小时内给你反馈。“
清明桥的老房子有股陈年老木头的霉味,混合着潮湿墙皮与旧棉被的气息,像时间在墙缝里发了酵。
钱凤仪敲第三遍门时,门吱呀开了条缝,门轴发出干涩的**。
开门的中年男人眼底青黑,身后的客厅里,老式收音机摆在方桌上,指针停在某个空频,旋钮上落着薄灰,却在她靠近时,隐约传来内部元件轻微的热胀冷缩声。
“我爸耳朵不好,“男人搓着衣角,布料在指间发出细微的摩擦声,“可他说那里面有我哥的声音。“他指了指里屋,声音突然哽住,“哥是96年首案的嫌疑人,没定罪就……“
里屋传来收音机开机的“滋啦“声,像电流在唤醒沉睡的记忆。
钱凤仪跟着走进去,看见老人缩在藤椅里,白发在暖黄的灯泡下泛着银,椅垫塌陷,坐感仿佛被岁月压垮的脊背。
她摸出手机给江临风发消息时,屏幕亮光照到老人膝头——那里摊着本旧相册,最上面一张照片是两个年轻人,其中一个穿着90年代的的确良衬衫,胸前别着广播站的工牌,布料反光微亮,像被时间镀了一层薄银。
“江队到了。“钱凤仪转身时,看见江临风抱着那支从周维处缴获的录音笔站在门口。
他的警服袖子卷到小臂,露出常年握放大镜的指节上的薄茧,指甲边缘有一道旧划痕,触感粗糙。
老人浑浊的眼睛突然睁大,瞳孔在昏光中微微颤动。
江临风按下录音笔,李春来年轻的声音混着电流声淌出来:“各位听众,现在是《法治前线》时间……“声音带着老磁带的温润与杂音,像从地底浮出的回声。
“录、录下来。“老人颤抖着抬起手,枯树枝似的手指按在收音机的录音键上,指尖冰凉而僵硬,“给我儿子听。“他的眼泪砸在相册上,把照片里年轻人的脸晕成一片模糊的光影,纸面吸水后微微起皱。
省公安宣传频道的午夜时段,江临风对着提词器,喉结动了动,喉间干涩,像被往事堵住。
金小霜用90年代的调音台处理过的电流声从耳机里传来,像极了老收音机的杂音,耳膜微微发痒。
他低头看手里的纸,第一行是“1996年小卖部老板陈素芬,爱抽红双喜,常去巷口的粮油店“,第二行是“2005年独居老人张守业,爱喝茉莉花茶,总给流浪猫留饭“……十七个名字,十七段被凶手截断的人生。
“他们没说出口的话,“江临风对着镜头,声音轻得像怕惊醒谁,呼吸拂过麦克风,带起一丝微弱的风噪,“现在,由我们说。“
播出当晚,金小霜的监测屏炸成一片星图——全省九个地市的老式收音机集中开启,三个红点正闪烁在96年、05年、07年案发地附近。
江临风的手机在凌晨三点震动,老周的声音带着哭腔:“殡仪馆值班室那台旧收音机自己开了,放了十分钟,就停了……“
第三夜的办公室格外安静。
江临风整理完最后一份案卷,手机突然震动。
无号码短信,只有一行字:“第十八站,收到了。“
他几乎是冲去监控室的。
省厅无线电日志在屏幕上滚动,绿色的数据流里,一个未注册的移动设备信号跳出来,位置从珠城飘到花都,最后消失在交界的丘陵地带。
窗外的夜色浓得像墨,玻璃映出他模糊的轮廓,像一段未被记录的影像。
江临风摸出新笔记本,在“第十八个未完成的指纹“下方写下:“听见的人,就是下一个起点。“
桌角的录音笔突然闪了下绿灯,像一声轻轻的叹息。
空气里浮着旧电路板的微焦味,空调低鸣如远处未断的电流声,偶尔从墙角的排风扇传来金属震颤的嗡响。
他指尖轻轻摩挲太阳穴,触感干燥而紧绷,仿佛神经正一根根绷直。
桌上摊开的周维笔记本残页边缘焦黑,蜷曲如枯叶,轻轻一碰便簌簌落下细碎碳屑。“接班人,勿忘始发站“几个字被他用红笔圈了又圈,墨迹在纸面洇开,像凝固的血痕。
金小霜刚发过来的信号破译报告还没看完,手机突然震动——专家组视频会议的提醒弹窗跳出来,蓝色的光刺得他眯了眯眼,视网膜上留下短暂的残影。
“都到齐了?“江临风按下接通键,屏幕里陆续弹出六张脸。
广城的芳姐叼着根没点的烟,烟丝在她唇间微微颤动,背景是堆成山的案卷,纸页边缘泛黄卷曲,像被岁月啃噬过的书脊;钱凤仪的耳后沾着点碎发,显然刚从勘查现场赶回来,警服肩头还沾着一点灰白粉尘,她抬手拨发时,袖口与桌角摩擦,发出细微的布料刮擦声;董正然坐在省厅会议室,背后的锦旗边角垂着,倒像给他添了层岁月的框,他轻咳一声,话筒里传来纸张翻动的脆响,像枯叶踩碎。
他把笔记本残页举到摄像头前:“周维的忏悔本,烧剩下的最后一页。“手指划过纸页时带起细微的沙沙声,指尖触到焦痕边缘,粗糙如砂纸,“金小霜破译的倒放信号是'回家',结合他埋收音机的行为——“
“等等!“芳姐突然拍了下桌子,摄像头跟着晃了晃,话筒里传来纸堆塌陷的窸窣声。
她扯过一沓泛黄的案卷,纸页摩擦声刺啦刺啦响,像老式收音机调频时的杂音。“我刚翻广城96年小卖部劫案卷宗,有个细节漏了!“屏幕里跳出张老照片,货架上摆着包“红双喜“,香烟包装上的红字在泛白的相纸中格外刺眼,“当年有个老板娘被打致聋,她儿子说,老太太总在半夜坐起来,说'广播又响了'。“
江临风的后颈突然发紧,肌肉像被无形的手攥住。
他想起周维跪在调度亭里说“传到了“时的眼神——那不是忏悔,是确认;想起李春来调离广播站时写在报告里的“无法面对未完成的报道“,字迹潦草,笔尖几乎划破纸背。
原来那些沉默的受害者家属,从未真正关闭耳朵——他们只是用失聪的耳朵,用记不清的片段,用货架上没拆封的“红双喜“,在听。
“老董,您那有补充吗?“江临风转动手中的马克笔,笔帽在桌面敲出轻响,像秒针走动。
董正然推了推眼镜,镜片反着冷光,屏幕里传来纸张翻动的脆响:“97年《法治前线》那期赵妻案报道,其实是临时插播。“他的声音放得很慢,像在掀一本旧相册,每一页都带着尘埃的重量,“原定是天气预报,但那天夜里,十七个县市的广播站自发转播了。
他们说,这事该有人听。“
会议室突然静得能听见空调的嗡鸣,像老式收音机待机时的底噪。
江临风望着屏幕里董正然斑白的鬓角,想起二十年前这个男人带他勘查第一起现场时说的话:“痕迹不会说谎,但听的人要用心。“此刻他终于懂了——当年的转播员,现在的周维,那些半夜坐起的老人,他们都是“听的人“。
“凤仪,“江临风突然开口,声音低沉却清晰,“联系花都清明桥周边所有老年住户,排查保留老式收音机、凌晨开的。“他摸出烟盒又放下,指尖残留着烟草的干涩气味,“董老师说得对,现在的问题不是谁在发,是谁还在收。“
钱凤仪应了声,屏幕里她的身影已经站起,警服袖子蹭过桌面的案卷,发出布料与纸张摩擦的沙沙声:“两小时内给你反馈。“
清明桥的老房子有股陈年老木头的霉味,混合着潮湿墙皮与旧棉被的气息,像时间在墙缝里发了酵。
钱凤仪敲第三遍门时,门吱呀开了条缝,门轴发出干涩的**。
开门的中年男人眼底青黑,身后的客厅里,老式收音机摆在方桌上,指针停在某个空频,旋钮上落着薄灰,却在她靠近时,隐约传来内部元件轻微的热胀冷缩声。
“我爸耳朵不好,“男人搓着衣角,布料在指间发出细微的摩擦声,“可他说那里面有我哥的声音。“他指了指里屋,声音突然哽住,“哥是96年首案的嫌疑人,没定罪就……“
里屋传来收音机开机的“滋啦“声,像电流在唤醒沉睡的记忆。
钱凤仪跟着走进去,看见老人缩在藤椅里,白发在暖黄的灯泡下泛着银,椅垫塌陷,坐感仿佛被岁月压垮的脊背。
她摸出手机给江临风发消息时,屏幕亮光照到老人膝头——那里摊着本旧相册,最上面一张照片是两个年轻人,其中一个穿着90年代的的确良衬衫,胸前别着广播站的工牌,布料反光微亮,像被时间镀了一层薄银。
“江队到了。“钱凤仪转身时,看见江临风抱着那支从周维处缴获的录音笔站在门口。
他的警服袖子卷到小臂,露出常年握放大镜的指节上的薄茧,指甲边缘有一道旧划痕,触感粗糙。
老人浑浊的眼睛突然睁大,瞳孔在昏光中微微颤动。
江临风按下录音笔,李春来年轻的声音混着电流声淌出来:“各位听众,现在是《法治前线》时间……“声音带着老磁带的温润与杂音,像从地底浮出的回声。
“录、录下来。“老人颤抖着抬起手,枯树枝似的手指按在收音机的录音键上,指尖冰凉而僵硬,“给我儿子听。“他的眼泪砸在相册上,把照片里年轻人的脸晕成一片模糊的光影,纸面吸水后微微起皱。
省公安宣传频道的午夜时段,江临风对着提词器,喉结动了动,喉间干涩,像被往事堵住。
金小霜用90年代的调音台处理过的电流声从耳机里传来,像极了老收音机的杂音,耳膜微微发痒。
他低头看手里的纸,第一行是“1996年小卖部老板陈素芬,爱抽红双喜,常去巷口的粮油店“,第二行是“2005年独居老人张守业,爱喝茉莉花茶,总给流浪猫留饭“……十七个名字,十七段被凶手截断的人生。
“他们没说出口的话,“江临风对着镜头,声音轻得像怕惊醒谁,呼吸拂过麦克风,带起一丝微弱的风噪,“现在,由我们说。“
播出当晚,金小霜的监测屏炸成一片星图——全省九个地市的老式收音机集中开启,三个红点正闪烁在96年、05年、07年案发地附近。
江临风的手机在凌晨三点震动,老周的声音带着哭腔:“殡仪馆值班室那台旧收音机自己开了,放了十分钟,就停了……“
第三夜的办公室格外安静。
江临风整理完最后一份案卷,手机突然震动。
无号码短信,只有一行字:“第十八站,收到了。“
他几乎是冲去监控室的。
省厅无线电日志在屏幕上滚动,绿色的数据流里,一个未注册的移动设备信号跳出来,位置从珠城飘到花都,最后消失在交界的丘陵地带。
窗外的夜色浓得像墨,玻璃映出他模糊的轮廓,像一段未被记录的影像。
江临风摸出新笔记本,在“第十八个未完成的指纹“下方写下:“听见的人,就是下一个起点。“
桌角的录音笔突然闪了下绿灯,像一声轻轻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