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骤然陷入一片死寂的黑暗,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掐断了咽喉。
最后一帧定格的画面,是那双在阴影中回望的眼睛,以及嘴角一丝若有若无的弧度,像一个无声的嘲弄。
监控室里,空气凝固了。
“他知道有摄像头。”赵婉华的声音干涩,带着一丝技术人员被对手挫败后的恼怒,“不是简单的切断线路,是瞬间的强脉冲,把摄像头的感光元件烧了。干净,利落,专业。”
江临风的目光依旧死死钉在那片黑暗上,指尖的冰凉已经蔓延到了手腕。
他没有理会赵婉华的技术分析,而是几乎在屏幕变黑的同一秒,对着耳麦下达了指令,声音冷静得可怕:“金小霜,激活追踪器,实时报告坐标。陈默,通知外围一组二组,保持五百米距离,不要惊动目标。我们不是在抓捕,是在观察一条鱼如何回到水里。”
“追踪器已激活!”金小霜的声音从扬声器里传来,带着噼啪的键盘敲击声,“信号稳定,目标正在移动,速度不快,步行。方向……正东,他没有从正门离开,而是穿过了火葬场的焚化车间,正在接近后山的废弃铁路。”
江临风的视线转向墙上巨大的电子地图。
一个红点正在缓慢地移动,离开火葬场的区域标记,像一滴血渗入旁边代表工业废弃区的灰色地带。
那条废弃铁路,如同一道蜿蜒的伤疤,贯穿了整个城市的边缘。
“他很熟悉这里的地形。”陈默的声音透着凝重,“这条铁路七十年代就停运了,现在是拾荒者和流浪汉的聚集地,地形复杂,到处都是废弃的厂房和涵洞,极易躲藏。”
“他不是在躲藏。”江临风轻声说,仿佛在对自己解释,“他在散步。他在确认我们有没有跟上来。”他转向赵婉华,“那台收音机,从他潜入到得手,再到破坏摄像头,总共用时多久?”
赵婉华调出系统日志,报出一个数字:“三分十七秒。其中在通风管道前停留了超过两分钟,似乎在检查我们布置的陷阱。但他最终还是拿走了。”
“不。”江临風摇了摇头,那个在屏幕上挥之不去的、充满挑衅意味的微笑再次浮现在他脑海中,“他不是来‘取’的,他是来‘用’的。金小霜,把追踪信号的载波频率放大给我看。”
金小霜立刻执行了命令。
屏幕上,代表追踪信号的稳定波形图旁,多出了一条极其微弱、几乎被背景噪音淹没的寄生波形。
“这是……什么?”金小霜有些困惑,“我们的追踪模块是单向发射的,不可能产生这种回馈信号。除非……”
“除非他在我们的设备上加载了他自己的东西。”赵婉华瞬间明白了,脸色变得十分难看,“这个混蛋!他打开了收音机,在我们植入的追踪模块上并联了一个微型发射器。他利用我们的电池,在向外发送信号!”
江临风的心脏猛地一沉。
他们精心布置的陷阱,本想引蛇出洞,结果蛇不仅出了洞,还咬了捕蛇人一口,甚至在捕蛇人身上留下了自己的毒液。
周维不是来接收那句暗号,他是来回应的。
他利用警方的设备,向某个未知的接收者发送了一个信号,一个“我已经就位”的信号。
“他在校准频率。”江临风低语,重复着自己之前的判断,但此刻这句话的含义已经完全不同。
他不是在校准自己的接收设备,而是在利用警方的追踪器,向他的同伙校准一个全新的、安全的、经过警方“认证”的联络频率。
“头儿,红点停了。”金小霜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坐标显示在三号高炉的废墟下,一个 бетон 涵洞口。他停留超过一分钟了。”
“他把收音机扔了。”江临风几乎可以肯定。
周维的目的已经达到,这个烫手的山芋自然没有继续持有的必要。
他利用警方布下的饵,完成了自己的“报到”,然后金蝉脱壳。
“二组,前进,目标涵洞口,注意安全,回收目标物品。”江临风下令。
几分钟后,陈默的通讯传来:“报告,已找到收音机,被丢弃在涵洞的排水沟里。现场没有发现其他痕迹,目标已经离开。我们的人正在扩大搜索范围。”
江临风深吸一口气:“不用搜了,让他走。把收音机立刻送回来,交给赵婉华。”
当那台外壳沾满污泥的“红双喜”收音机被再次摆在解剖台上时,气氛比之前更加压抑。
赵婉华戴上白手套和护目镜,小心翼翼地拆开外壳。
里面的景象让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
他们安装的追踪模块完好无损,但模块的电源线上,被焊上了一个比指甲盖还小的芯片,做工精巧,焊点干净利落,仿佛是原厂出产的一部分。
芯片旁边,一根细如发丝的铜线被引出,连接着收音机本身的调频天线。
“是单次脉冲发射器。”赵婉华用镊子指着那个微型芯片,声音里带着几分敬畏,“一次性、高强度、宽频带。在通电的瞬间,它会扫描周围的电磁频谱,找到最干净、最稳定的一个频段,然后将预设的短信息以猝发的形式发射出去。发射完成后,芯片自毁。他利用我们的追踪器启动的瞬间,完成了这一切。我们……成了他的信使。”
金小霜的电脑上弹出分析结果:“发射的信号内容无法破译,是高度加密的二进制码,但可以确定,信号持续时间仅为0.08秒,却覆盖了从民用到警用的大部分备用频段。对方的接收设备一定非常灵敏,而且一直在等着这个信号。”
整个指挥室陷入了沉默。
周维,这个二十多年前因工伤而消失在人海中的临时工,以一种近乎羞辱的方式,宣告了他的回归。
他不仅没有落入圈套,反而将计就计,把江临风的团队当成了他重返舞台的报幕员。
江临风走到窗边,看着远处城市即将苏醒的天际线。
黎明前的黑暗最为深沉,正如眼下的案情。
李春来的死,那段隐藏在广告语中的摩斯电码,以及周维今夜的行动,串联成一个巨大的谜团。
这不是一个孤独的复仇者,而是一个组织严密、技术高超、蛰伏多年的网络正在被重新激活。
而“暗号”,或许指的并非某一个人,而是整个网络的苏醒。
他回过身,目光落在周维的档案照片上。
那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眼神里带着一丝桀骜不驯。
档案里记录着他的伤情:左脚踝粉碎性骨折。
而今夜,那个潜入者的袖口下,露出了一道广播波纹状的烫伤疤痕。
新的伤痕,旧的伤痕。
这些伤痕,都是他身份的印记,是他经历的勋章。
一个电工,一个通信兵,一个对无线电技术了如指掌的幽灵。
那道烫伤,绝非意外。
它太规整,太像一个标志。
是被烙上去的吗?
作为加入那个神秘组织的仪式?
江临风的思维飞速运转。
周维如此谨慎,行事滴水不漏,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可以追踪的线索。
他像一个真正的幽灵,在数字和现实的缝隙中穿行。
要对付这样的对手,必须找到他唯一无法抹去的痕迹——他的过去。
他所有故事的起点,不是南粤的后勤仓库,不是西北的广播站,而是那次改变他命运的工伤。
那次事故让他从一个前途光明的技术员,变成了一个被边缘化的仓库管理员。
那次事故,是他人生轨迹的第一个拐点。
在那里,一定还留着什么。
“陈默。”江临风的声音不大,但在寂静的房间里异常清晰。
“在,头儿。”
“不用再去追查那辆五十铃皮卡了,他肯定已经换了车,甚至换了身份。”江临风的目光重新聚焦在档案上,“把精力转回二十多年前。我要知道周维当年在珠城转播塔工伤事故后,被送进了哪家医院,住院多久,所有的诊疗记录、费用清单、探视记录,一个字都不能漏。”
他顿了顿,指尖在“因工负伤”那几个字上轻轻敲击着,仿佛能透过纸张,触碰到当年的疼痛与不甘。
“特别是,我要知道他当时的主治医生是谁。我要和他聊聊。”
最后一帧定格的画面,是那双在阴影中回望的眼睛,以及嘴角一丝若有若无的弧度,像一个无声的嘲弄。
监控室里,空气凝固了。
“他知道有摄像头。”赵婉华的声音干涩,带着一丝技术人员被对手挫败后的恼怒,“不是简单的切断线路,是瞬间的强脉冲,把摄像头的感光元件烧了。干净,利落,专业。”
江临风的目光依旧死死钉在那片黑暗上,指尖的冰凉已经蔓延到了手腕。
他没有理会赵婉华的技术分析,而是几乎在屏幕变黑的同一秒,对着耳麦下达了指令,声音冷静得可怕:“金小霜,激活追踪器,实时报告坐标。陈默,通知外围一组二组,保持五百米距离,不要惊动目标。我们不是在抓捕,是在观察一条鱼如何回到水里。”
“追踪器已激活!”金小霜的声音从扬声器里传来,带着噼啪的键盘敲击声,“信号稳定,目标正在移动,速度不快,步行。方向……正东,他没有从正门离开,而是穿过了火葬场的焚化车间,正在接近后山的废弃铁路。”
江临风的视线转向墙上巨大的电子地图。
一个红点正在缓慢地移动,离开火葬场的区域标记,像一滴血渗入旁边代表工业废弃区的灰色地带。
那条废弃铁路,如同一道蜿蜒的伤疤,贯穿了整个城市的边缘。
“他很熟悉这里的地形。”陈默的声音透着凝重,“这条铁路七十年代就停运了,现在是拾荒者和流浪汉的聚集地,地形复杂,到处都是废弃的厂房和涵洞,极易躲藏。”
“他不是在躲藏。”江临风轻声说,仿佛在对自己解释,“他在散步。他在确认我们有没有跟上来。”他转向赵婉华,“那台收音机,从他潜入到得手,再到破坏摄像头,总共用时多久?”
赵婉华调出系统日志,报出一个数字:“三分十七秒。其中在通风管道前停留了超过两分钟,似乎在检查我们布置的陷阱。但他最终还是拿走了。”
“不。”江临風摇了摇头,那个在屏幕上挥之不去的、充满挑衅意味的微笑再次浮现在他脑海中,“他不是来‘取’的,他是来‘用’的。金小霜,把追踪信号的载波频率放大给我看。”
金小霜立刻执行了命令。
屏幕上,代表追踪信号的稳定波形图旁,多出了一条极其微弱、几乎被背景噪音淹没的寄生波形。
“这是……什么?”金小霜有些困惑,“我们的追踪模块是单向发射的,不可能产生这种回馈信号。除非……”
“除非他在我们的设备上加载了他自己的东西。”赵婉华瞬间明白了,脸色变得十分难看,“这个混蛋!他打开了收音机,在我们植入的追踪模块上并联了一个微型发射器。他利用我们的电池,在向外发送信号!”
江临风的心脏猛地一沉。
他们精心布置的陷阱,本想引蛇出洞,结果蛇不仅出了洞,还咬了捕蛇人一口,甚至在捕蛇人身上留下了自己的毒液。
周维不是来接收那句暗号,他是来回应的。
他利用警方的设备,向某个未知的接收者发送了一个信号,一个“我已经就位”的信号。
“他在校准频率。”江临风低语,重复着自己之前的判断,但此刻这句话的含义已经完全不同。
他不是在校准自己的接收设备,而是在利用警方的追踪器,向他的同伙校准一个全新的、安全的、经过警方“认证”的联络频率。
“头儿,红点停了。”金小霜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坐标显示在三号高炉的废墟下,一个 бетон 涵洞口。他停留超过一分钟了。”
“他把收音机扔了。”江临风几乎可以肯定。
周维的目的已经达到,这个烫手的山芋自然没有继续持有的必要。
他利用警方布下的饵,完成了自己的“报到”,然后金蝉脱壳。
“二组,前进,目标涵洞口,注意安全,回收目标物品。”江临风下令。
几分钟后,陈默的通讯传来:“报告,已找到收音机,被丢弃在涵洞的排水沟里。现场没有发现其他痕迹,目标已经离开。我们的人正在扩大搜索范围。”
江临风深吸一口气:“不用搜了,让他走。把收音机立刻送回来,交给赵婉华。”
当那台外壳沾满污泥的“红双喜”收音机被再次摆在解剖台上时,气氛比之前更加压抑。
赵婉华戴上白手套和护目镜,小心翼翼地拆开外壳。
里面的景象让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
他们安装的追踪模块完好无损,但模块的电源线上,被焊上了一个比指甲盖还小的芯片,做工精巧,焊点干净利落,仿佛是原厂出产的一部分。
芯片旁边,一根细如发丝的铜线被引出,连接着收音机本身的调频天线。
“是单次脉冲发射器。”赵婉华用镊子指着那个微型芯片,声音里带着几分敬畏,“一次性、高强度、宽频带。在通电的瞬间,它会扫描周围的电磁频谱,找到最干净、最稳定的一个频段,然后将预设的短信息以猝发的形式发射出去。发射完成后,芯片自毁。他利用我们的追踪器启动的瞬间,完成了这一切。我们……成了他的信使。”
金小霜的电脑上弹出分析结果:“发射的信号内容无法破译,是高度加密的二进制码,但可以确定,信号持续时间仅为0.08秒,却覆盖了从民用到警用的大部分备用频段。对方的接收设备一定非常灵敏,而且一直在等着这个信号。”
整个指挥室陷入了沉默。
周维,这个二十多年前因工伤而消失在人海中的临时工,以一种近乎羞辱的方式,宣告了他的回归。
他不仅没有落入圈套,反而将计就计,把江临风的团队当成了他重返舞台的报幕员。
江临风走到窗边,看着远处城市即将苏醒的天际线。
黎明前的黑暗最为深沉,正如眼下的案情。
李春来的死,那段隐藏在广告语中的摩斯电码,以及周维今夜的行动,串联成一个巨大的谜团。
这不是一个孤独的复仇者,而是一个组织严密、技术高超、蛰伏多年的网络正在被重新激活。
而“暗号”,或许指的并非某一个人,而是整个网络的苏醒。
他回过身,目光落在周维的档案照片上。
那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眼神里带着一丝桀骜不驯。
档案里记录着他的伤情:左脚踝粉碎性骨折。
而今夜,那个潜入者的袖口下,露出了一道广播波纹状的烫伤疤痕。
新的伤痕,旧的伤痕。
这些伤痕,都是他身份的印记,是他经历的勋章。
一个电工,一个通信兵,一个对无线电技术了如指掌的幽灵。
那道烫伤,绝非意外。
它太规整,太像一个标志。
是被烙上去的吗?
作为加入那个神秘组织的仪式?
江临风的思维飞速运转。
周维如此谨慎,行事滴水不漏,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可以追踪的线索。
他像一个真正的幽灵,在数字和现实的缝隙中穿行。
要对付这样的对手,必须找到他唯一无法抹去的痕迹——他的过去。
他所有故事的起点,不是南粤的后勤仓库,不是西北的广播站,而是那次改变他命运的工伤。
那次事故让他从一个前途光明的技术员,变成了一个被边缘化的仓库管理员。
那次事故,是他人生轨迹的第一个拐点。
在那里,一定还留着什么。
“陈默。”江临风的声音不大,但在寂静的房间里异常清晰。
“在,头儿。”
“不用再去追查那辆五十铃皮卡了,他肯定已经换了车,甚至换了身份。”江临风的目光重新聚焦在档案上,“把精力转回二十多年前。我要知道周维当年在珠城转播塔工伤事故后,被送进了哪家医院,住院多久,所有的诊疗记录、费用清单、探视记录,一个字都不能漏。”
他顿了顿,指尖在“因工负伤”那几个字上轻轻敲击着,仿佛能透过纸张,触碰到当年的疼痛与不甘。
“特别是,我要知道他当时的主治医生是谁。我要和他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