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4月25日下午4时15分,北海的暴雨终于倾盆而下。
英国本土舰队司令约翰·杰利科站在“亨利五世国王”号的舰桥上,雨水顺着舷窗玻璃疯狂流淌,模糊了视线。能见度已经降至不足2000米,望远镜里只能看到灰黑色的雨幕和偶尔翻涌的白色浪尖。
“马登的舰队位置?”杰利科的声音在雨声中显得格外低沉。
参谋长查特菲尔德少将抹了把脸上的水珠:“最后报告方位东北,距离约15海里。但暴雨干扰了无线电,现在联系不上。”
杰利科的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海图桌。按照计划,马登的诱敌舰队应该正在向西北撤退,而德国公海舰队则在后方追击。但现在暴雨彻底打乱了部署——双方的主力舰队很可能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遭遇。
“命令各舰保持战斗队形。”杰利科下令,“瞭望哨加倍警戒,随时准备接敌。”
几乎在同一时刻,德国公海舰队旗舰“俾斯麦”号的舰桥上,莱茵哈特·舍尔上将也正盯着暴雨中模糊的海平线。
“英国舰队一定就在附近。”舍尔努力保持着声音的平静,“命令各舰主炮装填穿甲弹,随时准备开火。”
参谋冯·特罗塔少将欲言又止。在这种能见度下,战列舰的火控系统几乎成了摆设——光学测距仪被雨水模糊,船用雷达还在加紧测试,尚未投入使用。一旦接敌,很可能演变成一场混乱的近战。
但舍尔已经下定了决心:“全舰队航速降至12节,保持静默。让驱逐舰前出侦察。”
下午4时47分,英国驱逐舰“猎犬”号的瞭望哨突然吹响了刺耳的警报。
“敌舰!右舷30度,距离约6000米!”
舰长阿尔弗雷德·菲利普斯中校猛地举起望远镜——雨幕中,五个巨大的黑影正缓缓浮现。那是德国“毛奇”级战列舰特有的轮廓,巨大的安装了410毫米口径舰炮的炮塔,隐约之中,依旧杀气腾腾。
“发信号!发现敌主力舰队!”菲利普斯厉声吼道,“全速撤退!”
但为时已晚。德国驱逐舰Z-21“威廉·海德坎普”号已经发现了“猎犬”号,舰艏的150毫米主炮喷吐出火舌。炮弹在“猎犬”号舷侧炸起巨大的水柱,冲击波震碎了舰桥玻璃。
“猎犬”号的求救信号刚刚发出,海平线上突然亮起一片刺目的闪光——五艘“毛奇”级战列舰的410毫米主炮同时开火,炮弹撕裂雨幕的尖啸声令人毛骨悚然。
“胡德”号的舰桥上,马登上将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6000米的距离对战列舰来说几乎是贴脸肉搏,而“胡德”级的381毫米主炮在“毛奇”级的410毫米巨炮面前毫无优势可言。
“开火!”马登厉声下令,“全舰队集中火力攻击领舰!”
“胡德”号的8门15英寸主炮同时怒吼,炮弹呼啸着飞向为首的“毛奇”号。几乎在同一时刻,德国战列舰的齐射也到了,5艘“毛奇”级的38门大炮(其中“克劳塞维茨”级的一座炮塔受损,无法转向)同时发出怒吼!其中两枚410毫米穿甲弹直接命中“胡德”号的舰艏,爆炸的火光瞬间照亮了雨夜。
更致命的是第二轮齐射,其中的一发410毫米炮弹——它像一柄重锤般砸在“胡德”号的B炮塔顶部,15英寸的装甲被生生撕裂,炮塔内部的弹药被引爆。惊天动地的爆炸中,“胡德”号的前半截舰体几乎被掀上了天。
“本舰中弹!”瞭望哨的尖叫声带着哭腔,“B炮塔B炮塔没了!”
马登死死抓住扶手才没被冲击波掀倒。透过破碎的舷窗,他看到“胡德”号的前甲板已经化作一片火海,浓烟混着雨水冲天而起。
而糟糕的是,跟随在“毛奇”级后方的五艘“俾斯麦”级的炮口已经对准了“胡德”号的姊妹舰“纳尔逊”号。
“纳尔逊号,紧急转向!”马登对着无线电吼道,但为时已晚。
五条“俾斯麦”级的第三轮齐射如同死神之锤,40枚380毫米穿甲弹中有两枚命中“纳尔逊”号。一枚穿透了薄弱的水平装甲,在轮机舱上方爆炸;另一枚直接砸进前弹药库。
“纳尔逊”号像被巨人击中的玩具般猛地一颤,随即爆发出比“胡德”号更猛烈的爆炸。火球从每一个舱口喷涌而出,舰体在短短三分钟内断成两截,带着800多名官兵沉入北海。
仅仅一分钟后,“胡德”号也迎来了它的末日,一发410毫米的穿甲弹在不足5000米的距离上撕开了胡德号后弹药库的装甲,终结了这条标准排水量42000吨的巨舰
“胡德号战沉!纳尔逊号战沉!”
“亨利五世国王”号的舰桥上,通讯官的喊声让所有人脸色骤变。杰利科猛地转身,望向东南方的雨幕——那里不断闪现的炮口焰照亮了夜空,隐约可见“胡德”号倾斜的轮廓。
“全舰队加速!”杰利科一拳砸在指挥台上,“航向135,全速前进!”
四艘“国王”级战列舰的蒸汽轮机咆哮着将功率推到极限,16英寸巨炮的炮管缓缓转动,瞄准了雨幕中若隐若现的德国舰队。
下午5时03分,当“亨利五世国王”号冲破雨幕时,眼前的景象让舰桥内的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五艘“毛奇”级战列舰排成纵队,正在不到6000米的距离上对残存的英国舰队进行屠杀。
“瞄准领舰!”杰利科的声音像刀锋般冰冷,“全舰齐射!”
“亨利五世国王”号的9门16英寸主炮同时喷吐出火舌,炮弹以近乎平直的弹道扑向“毛奇”号。第一轮齐射就形成了跨射,两枚炮弹近失弹在“毛奇”号舷侧炸起百米高的水柱,冲击波震得这艘4.8万吨的巨舰微微摇晃。
德国人显然没料到英国主力舰队会从西北方突然杀出。“毛奇”号的舰桥上,舰长冯·德·坦恩上校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右满舵!紧急规避!”
但为时已晚。“亨利五世国王”号的第二轮齐射直接命中“毛奇”号的舰桥,16英寸穿甲弹像热刀切黄油般贯穿了350毫米的主装甲带,在舰体内部引爆。黑烟立刻从各个舱口喷涌而出,“毛奇”号的航速瞬间降至8节。
紧接着,“威廉四世国王”号和“查理二世国王”号的16英寸炮弹也呼啸而至。一枚炮弹命中“毛奇”号的B炮塔,410毫米的炮塔装甲被直接击穿,弹药库的殉爆让这艘巨舰的舰艏几乎被撕碎。
“毛奇号重创!”英国瞭望哨兴奋地喊道,“敌舰起火,正在失去动力!”
与此同时,四艘“亲王”级战列舰也加入了战斗。虽然它们只装备了14英寸主炮,但在如此近的距离上依然能对“毛奇”级构成威胁。四艘“亲王”级集中火力攻击第二艘德国战列舰“布吕歇尔”号,短短十分钟内就命中六弹。
“布吕歇尔”号的舰长冯·吕措上校在舰桥被命中时当场阵亡,副舰长接替指挥后试图转向撤退,但一枚14英寸炮弹击穿了尾舵,让这艘巨舰只能在海面上打转,成了活靶子。
舍尔上将在“俾斯麦”号的舰桥上目睹了“毛奇”号和“布吕歇尔”号的惨状,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
“命令‘毛奇’号和‘布吕歇尔’立即撤退!”他厉声喝道,“所有‘俾斯麦’级上前,集中火力攻击英国旗舰!”
五艘“俾斯麦”级战列舰的380毫米主炮同时转向“亨利五世国王”号。虽然口径不如“国王”级的16英寸炮,但德国人的射击精度在恶劣天气中更胜一筹。
第三轮齐射就有两枚380毫米炮弹命中“亨利五世国王”号。一枚击穿了前甲板的薄弱装甲,在舰体内部引发大火;另一枚近失弹在舷侧爆炸,撕开了一道三米长的裂口,海水疯狂涌入。
“报告损伤!”杰利科的声音在爆炸的余震中显得格外冷静。
“A炮塔卡死,前部舱室进水,航速降至18节。”损管队长喘着粗气报告。
杰利科的目光扫向海图——现在撤退还来得及,但“毛奇”号和“布吕歇尔”号已经重伤撤出战斗,如果再加把劲.
“继续攻击!”他下令,“目标‘毛奇’级的第三舰——阿尔法1号!”
“亨利五世国王”号的剩余主炮和其余的“国王级”、“亲王级”再次怒吼,16英寸和14英寸的炮弹呼啸着飞向被英国人命名为阿尔法1号的“瓦德西”号。很快就把这条标排4.8万吨的巨舰打成了一团火球!
但德国人的还击同样凶猛,很快,又一枚380毫米炮弹命中“亨利五世国王”号的舰桥下方,冲击波震碎了半数观测设备。
与此同时,“威廉四世国王”号也被三枚410毫米炮弹命中,B炮塔彻底失灵,舰艏燃起大火。最惨的是“查理二世国王”号——一枚410炮弹穿透了它的弹药库,引发了惊天动地的大爆炸,舰体在短短两分钟内断成两截。
下午6时20分,暴雨愈发猛烈。
舍尔上将站在“俾斯麦”号的舰桥上,望着逐渐远去的英国舰队轮廓。五艘“毛奇”级中,“毛奇”号和“布吕歇尔”号已经失去战斗力,“瓦德西”号和“施里芬”号也各中数弹,接近重创,只有“克劳塞维茨”号还算完好。
而英国人的损失同样惨重——“胡德”号和“纳尔逊”号战沉,“查理二世国王”号爆炸沉没,“亨利八世国王”号和“威廉四世国王”号重创,只有“威尔士亲王”号伤势较轻。
不过两相比较,德国公海舰队毫无疑问是打赢了!
重创的战列舰拉回去修一修还能用!
战沉的可就真没有了!
“命令舰队转向东南。”舍尔终于露出了胜利者的笑容,“撤回威廉港。”
通讯官犹豫道:“‘毛奇’号、‘布吕歇尔’号和‘瓦德西’号怎么办?它们跟不上编队。”
舍尔望向雨幕中燃烧的三艘巨舰,沉默片刻:“留下三艘巡洋舰和六艘驱逐舰护航,其余舰只立即撤退。”
他不知道的是,就在德国舰队转向时,八艘法国“红海洋”级大型潜艇已经埋伏在了他们的归途上。而更致命的是,敦刻尔克机场的60架“风暴-3”轰炸机正在跑道上待命,机腹下挂载的500公斤穿甲弹在雨中泛着寒光
4月26日凌晨,北海的暴雨终于停歇。
三艘重伤的“毛奇”级战列舰——“毛奇”号、“布吕歇尔”号和“瓦德西”号——正在三艘巡洋舰和六艘驱逐舰的护卫下蹒跚前行。它们的航速不到10节,浓烟从各个破损处涌出,在晴朗的晨空中拖出长长的黑色尾迹。
“毛奇”号的舰桥上,代理舰长冯·吕特少校举着望远镜,突然瞳孔骤缩——远处的海面上,三道潜望镜的尾迹正悄然逼近。
“潜艇!左舷45度!”
警报声凄厉响起,但为时已晚。6艘法国“红海洋”级潜艇同时发射了鱼雷,24条450毫米鱼雷的尾迹如同死神的镰刀,划破平静的海面。
“布吕歇尔”号率先中雷,两枚鱼雷几乎同时命中右舷,爆炸的冲击波撕开了长达十五米的裂口。这艘已经重伤的巨舰再也承受不住,舰体迅速向右倾斜,海水从每一个破口疯狂涌入。
“瓦德西”号的命运更加悲惨。一枚鱼雷命中舰艉,直接炸断了主轴,另一枚鱼雷则在弹药库附近爆炸,引发了连锁殉爆。这艘4.8万吨的钢铁巨兽在惊天动地的爆炸中断成两截,带着600多名官兵沉入海底。
只有“毛奇”号侥幸躲过了鱼雷,但它的噩梦才刚刚开始。
上午8时15分,当“毛奇”号艰难地航行到敦刻尔克外海时,天际线上突然出现了黑压压的机群——法国“风暴-3”轰炸机群从云层中俯冲而下,机腹下的500公斤穿甲弹在阳光下闪烁着死亡的光芒。
第一枚炸弹落在“毛奇”号已经破损的舰艏附近,掀起了巨大的水柱。第二枚炸弹直接命中B炮塔,彻底摧毁了这个已经失去战斗力的炮塔。最致命的是第三枚炸弹——它精准地穿透了“毛奇”号薄弱的水平装甲,在轮机舱上方爆炸。
黑烟从“毛奇”号的每一个舱口喷涌而出,火舌舔舐着扭曲的钢铁。当法国轰炸机群返航时,这艘曾经叱咤北海的钢铁巨兽已经倾斜30度,正在缓缓沉入海底。
与此同时,英国的两艘重伤的“国王”级战列舰——“亨利八世国王”号和“威廉四世国王”号——也在返回朴茨茅斯的途中遭遇了从安特卫普起飞的德国“容克14”轰炸机群。
“亨利八世国王”号被三枚500公斤炸弹命中,其中一枚穿透了已经受损的水平装甲,在舰体内部引爆。这艘4.5万吨的巨舰在短短十分钟内沉没,带着杰利科上将和半数舰员长眠海底。
“威廉四世国王”号虽然只中了一弹,但之前的战损已经让它不堪重负。在勉强驶入朴茨茅斯港后,这艘战舰也因伤势过重而宣告报废。
4月28日,红色法兰西内务部对外情报局的一份《北海大海战损失评估及战略分析》给出了触目惊心的内容和结论:
英国皇家海军:战沉:“胡德”号、“纳尔逊”号战列舰,“亨利八世国王”号、“查理二世”国王号、战列舰,“保卫者”号航母“;重创:“威廉四世国王”号(报废),“豪”号战列舰、“安森”号战列舰;中创:“威尔士亲王”号;轻创:四艘巡洋舰,七艘驱逐舰
德国公海舰队:战沉:“毛奇”号、“布吕歇尔”号和“瓦德西”号战列舰;中创:“克劳塞维茨”号战列舰,“格奈森瑙”号战列舰轻创:三艘巡洋舰,五艘驱逐舰
但最引人注目的却是结论中的一段话:
“这场海战证明,价值上千万英镑的战列舰在飞机和潜艇面前竟是如此脆弱。未来属于能从数百公里外发动攻击的航空兵和能够悄无声息接近敌人的潜艇,而非这些笨重的钢铁巨兽。很显然,在这场大海战输掉的是战列舰这个舰种!”
红色法兰西的领袖朱尔·盖德正对着这份报告露出久违的微笑。法国潜艇和轰炸机的战果证明,红色海军的发展路线是正确的——用廉价的潜艇和飞机,击沉昂贵的战列舰。
在柏林,威廉二世盯着战报,手指微微发抖。三艘“毛奇”级的损失让他心如刀割,但更让他恐惧的是报告末尾的结论——如果没有岸基航空兵的支援,公海舰队甚至无法安全返回母港。可岸基航空兵的作战半径就几百公里,出了这个作战半径怎么办?合着德国努力了二十多年,还是突破不了英国佬的封锁啊!
在伦敦,海军大臣丘吉尔拿着新任本土舰队司令官戴维.贝蒂上将的报告,额头全是冷汗,此外还有一点侥幸——幸好大英帝国还有6条已经服役的“光辉”级航母和6条即将服役的“暴怒”级航母,还有和数量庞大的“大西洋哨兵”型中型多用途轰炸机可麻烦的是,德国的造船能力、航空技术都不亚于,甚至超过英国!而且他们也拥有航母和舰载机,只是没有万吨以上的大型航母而已!
至于太平天国驻伦敦的海军观察员,他们在发给天京的密电中只写了一句话:“战列舰时代,结束了,而我国的海军发展思路被证明是最正确的。”
英国本土舰队司令约翰·杰利科站在“亨利五世国王”号的舰桥上,雨水顺着舷窗玻璃疯狂流淌,模糊了视线。能见度已经降至不足2000米,望远镜里只能看到灰黑色的雨幕和偶尔翻涌的白色浪尖。
“马登的舰队位置?”杰利科的声音在雨声中显得格外低沉。
参谋长查特菲尔德少将抹了把脸上的水珠:“最后报告方位东北,距离约15海里。但暴雨干扰了无线电,现在联系不上。”
杰利科的手指无意识地敲打着海图桌。按照计划,马登的诱敌舰队应该正在向西北撤退,而德国公海舰队则在后方追击。但现在暴雨彻底打乱了部署——双方的主力舰队很可能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遭遇。
“命令各舰保持战斗队形。”杰利科下令,“瞭望哨加倍警戒,随时准备接敌。”
几乎在同一时刻,德国公海舰队旗舰“俾斯麦”号的舰桥上,莱茵哈特·舍尔上将也正盯着暴雨中模糊的海平线。
“英国舰队一定就在附近。”舍尔努力保持着声音的平静,“命令各舰主炮装填穿甲弹,随时准备开火。”
参谋冯·特罗塔少将欲言又止。在这种能见度下,战列舰的火控系统几乎成了摆设——光学测距仪被雨水模糊,船用雷达还在加紧测试,尚未投入使用。一旦接敌,很可能演变成一场混乱的近战。
但舍尔已经下定了决心:“全舰队航速降至12节,保持静默。让驱逐舰前出侦察。”
下午4时47分,英国驱逐舰“猎犬”号的瞭望哨突然吹响了刺耳的警报。
“敌舰!右舷30度,距离约6000米!”
舰长阿尔弗雷德·菲利普斯中校猛地举起望远镜——雨幕中,五个巨大的黑影正缓缓浮现。那是德国“毛奇”级战列舰特有的轮廓,巨大的安装了410毫米口径舰炮的炮塔,隐约之中,依旧杀气腾腾。
“发信号!发现敌主力舰队!”菲利普斯厉声吼道,“全速撤退!”
但为时已晚。德国驱逐舰Z-21“威廉·海德坎普”号已经发现了“猎犬”号,舰艏的150毫米主炮喷吐出火舌。炮弹在“猎犬”号舷侧炸起巨大的水柱,冲击波震碎了舰桥玻璃。
“猎犬”号的求救信号刚刚发出,海平线上突然亮起一片刺目的闪光——五艘“毛奇”级战列舰的410毫米主炮同时开火,炮弹撕裂雨幕的尖啸声令人毛骨悚然。
“胡德”号的舰桥上,马登上将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6000米的距离对战列舰来说几乎是贴脸肉搏,而“胡德”级的381毫米主炮在“毛奇”级的410毫米巨炮面前毫无优势可言。
“开火!”马登厉声下令,“全舰队集中火力攻击领舰!”
“胡德”号的8门15英寸主炮同时怒吼,炮弹呼啸着飞向为首的“毛奇”号。几乎在同一时刻,德国战列舰的齐射也到了,5艘“毛奇”级的38门大炮(其中“克劳塞维茨”级的一座炮塔受损,无法转向)同时发出怒吼!其中两枚410毫米穿甲弹直接命中“胡德”号的舰艏,爆炸的火光瞬间照亮了雨夜。
更致命的是第二轮齐射,其中的一发410毫米炮弹——它像一柄重锤般砸在“胡德”号的B炮塔顶部,15英寸的装甲被生生撕裂,炮塔内部的弹药被引爆。惊天动地的爆炸中,“胡德”号的前半截舰体几乎被掀上了天。
“本舰中弹!”瞭望哨的尖叫声带着哭腔,“B炮塔B炮塔没了!”
马登死死抓住扶手才没被冲击波掀倒。透过破碎的舷窗,他看到“胡德”号的前甲板已经化作一片火海,浓烟混着雨水冲天而起。
而糟糕的是,跟随在“毛奇”级后方的五艘“俾斯麦”级的炮口已经对准了“胡德”号的姊妹舰“纳尔逊”号。
“纳尔逊号,紧急转向!”马登对着无线电吼道,但为时已晚。
五条“俾斯麦”级的第三轮齐射如同死神之锤,40枚380毫米穿甲弹中有两枚命中“纳尔逊”号。一枚穿透了薄弱的水平装甲,在轮机舱上方爆炸;另一枚直接砸进前弹药库。
“纳尔逊”号像被巨人击中的玩具般猛地一颤,随即爆发出比“胡德”号更猛烈的爆炸。火球从每一个舱口喷涌而出,舰体在短短三分钟内断成两截,带着800多名官兵沉入北海。
仅仅一分钟后,“胡德”号也迎来了它的末日,一发410毫米的穿甲弹在不足5000米的距离上撕开了胡德号后弹药库的装甲,终结了这条标准排水量42000吨的巨舰
“胡德号战沉!纳尔逊号战沉!”
“亨利五世国王”号的舰桥上,通讯官的喊声让所有人脸色骤变。杰利科猛地转身,望向东南方的雨幕——那里不断闪现的炮口焰照亮了夜空,隐约可见“胡德”号倾斜的轮廓。
“全舰队加速!”杰利科一拳砸在指挥台上,“航向135,全速前进!”
四艘“国王”级战列舰的蒸汽轮机咆哮着将功率推到极限,16英寸巨炮的炮管缓缓转动,瞄准了雨幕中若隐若现的德国舰队。
下午5时03分,当“亨利五世国王”号冲破雨幕时,眼前的景象让舰桥内的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五艘“毛奇”级战列舰排成纵队,正在不到6000米的距离上对残存的英国舰队进行屠杀。
“瞄准领舰!”杰利科的声音像刀锋般冰冷,“全舰齐射!”
“亨利五世国王”号的9门16英寸主炮同时喷吐出火舌,炮弹以近乎平直的弹道扑向“毛奇”号。第一轮齐射就形成了跨射,两枚炮弹近失弹在“毛奇”号舷侧炸起百米高的水柱,冲击波震得这艘4.8万吨的巨舰微微摇晃。
德国人显然没料到英国主力舰队会从西北方突然杀出。“毛奇”号的舰桥上,舰长冯·德·坦恩上校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右满舵!紧急规避!”
但为时已晚。“亨利五世国王”号的第二轮齐射直接命中“毛奇”号的舰桥,16英寸穿甲弹像热刀切黄油般贯穿了350毫米的主装甲带,在舰体内部引爆。黑烟立刻从各个舱口喷涌而出,“毛奇”号的航速瞬间降至8节。
紧接着,“威廉四世国王”号和“查理二世国王”号的16英寸炮弹也呼啸而至。一枚炮弹命中“毛奇”号的B炮塔,410毫米的炮塔装甲被直接击穿,弹药库的殉爆让这艘巨舰的舰艏几乎被撕碎。
“毛奇号重创!”英国瞭望哨兴奋地喊道,“敌舰起火,正在失去动力!”
与此同时,四艘“亲王”级战列舰也加入了战斗。虽然它们只装备了14英寸主炮,但在如此近的距离上依然能对“毛奇”级构成威胁。四艘“亲王”级集中火力攻击第二艘德国战列舰“布吕歇尔”号,短短十分钟内就命中六弹。
“布吕歇尔”号的舰长冯·吕措上校在舰桥被命中时当场阵亡,副舰长接替指挥后试图转向撤退,但一枚14英寸炮弹击穿了尾舵,让这艘巨舰只能在海面上打转,成了活靶子。
舍尔上将在“俾斯麦”号的舰桥上目睹了“毛奇”号和“布吕歇尔”号的惨状,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
“命令‘毛奇’号和‘布吕歇尔’立即撤退!”他厉声喝道,“所有‘俾斯麦’级上前,集中火力攻击英国旗舰!”
五艘“俾斯麦”级战列舰的380毫米主炮同时转向“亨利五世国王”号。虽然口径不如“国王”级的16英寸炮,但德国人的射击精度在恶劣天气中更胜一筹。
第三轮齐射就有两枚380毫米炮弹命中“亨利五世国王”号。一枚击穿了前甲板的薄弱装甲,在舰体内部引发大火;另一枚近失弹在舷侧爆炸,撕开了一道三米长的裂口,海水疯狂涌入。
“报告损伤!”杰利科的声音在爆炸的余震中显得格外冷静。
“A炮塔卡死,前部舱室进水,航速降至18节。”损管队长喘着粗气报告。
杰利科的目光扫向海图——现在撤退还来得及,但“毛奇”号和“布吕歇尔”号已经重伤撤出战斗,如果再加把劲.
“继续攻击!”他下令,“目标‘毛奇’级的第三舰——阿尔法1号!”
“亨利五世国王”号的剩余主炮和其余的“国王级”、“亲王级”再次怒吼,16英寸和14英寸的炮弹呼啸着飞向被英国人命名为阿尔法1号的“瓦德西”号。很快就把这条标排4.8万吨的巨舰打成了一团火球!
但德国人的还击同样凶猛,很快,又一枚380毫米炮弹命中“亨利五世国王”号的舰桥下方,冲击波震碎了半数观测设备。
与此同时,“威廉四世国王”号也被三枚410毫米炮弹命中,B炮塔彻底失灵,舰艏燃起大火。最惨的是“查理二世国王”号——一枚410炮弹穿透了它的弹药库,引发了惊天动地的大爆炸,舰体在短短两分钟内断成两截。
下午6时20分,暴雨愈发猛烈。
舍尔上将站在“俾斯麦”号的舰桥上,望着逐渐远去的英国舰队轮廓。五艘“毛奇”级中,“毛奇”号和“布吕歇尔”号已经失去战斗力,“瓦德西”号和“施里芬”号也各中数弹,接近重创,只有“克劳塞维茨”号还算完好。
而英国人的损失同样惨重——“胡德”号和“纳尔逊”号战沉,“查理二世国王”号爆炸沉没,“亨利八世国王”号和“威廉四世国王”号重创,只有“威尔士亲王”号伤势较轻。
不过两相比较,德国公海舰队毫无疑问是打赢了!
重创的战列舰拉回去修一修还能用!
战沉的可就真没有了!
“命令舰队转向东南。”舍尔终于露出了胜利者的笑容,“撤回威廉港。”
通讯官犹豫道:“‘毛奇’号、‘布吕歇尔’号和‘瓦德西’号怎么办?它们跟不上编队。”
舍尔望向雨幕中燃烧的三艘巨舰,沉默片刻:“留下三艘巡洋舰和六艘驱逐舰护航,其余舰只立即撤退。”
他不知道的是,就在德国舰队转向时,八艘法国“红海洋”级大型潜艇已经埋伏在了他们的归途上。而更致命的是,敦刻尔克机场的60架“风暴-3”轰炸机正在跑道上待命,机腹下挂载的500公斤穿甲弹在雨中泛着寒光
4月26日凌晨,北海的暴雨终于停歇。
三艘重伤的“毛奇”级战列舰——“毛奇”号、“布吕歇尔”号和“瓦德西”号——正在三艘巡洋舰和六艘驱逐舰的护卫下蹒跚前行。它们的航速不到10节,浓烟从各个破损处涌出,在晴朗的晨空中拖出长长的黑色尾迹。
“毛奇”号的舰桥上,代理舰长冯·吕特少校举着望远镜,突然瞳孔骤缩——远处的海面上,三道潜望镜的尾迹正悄然逼近。
“潜艇!左舷45度!”
警报声凄厉响起,但为时已晚。6艘法国“红海洋”级潜艇同时发射了鱼雷,24条450毫米鱼雷的尾迹如同死神的镰刀,划破平静的海面。
“布吕歇尔”号率先中雷,两枚鱼雷几乎同时命中右舷,爆炸的冲击波撕开了长达十五米的裂口。这艘已经重伤的巨舰再也承受不住,舰体迅速向右倾斜,海水从每一个破口疯狂涌入。
“瓦德西”号的命运更加悲惨。一枚鱼雷命中舰艉,直接炸断了主轴,另一枚鱼雷则在弹药库附近爆炸,引发了连锁殉爆。这艘4.8万吨的钢铁巨兽在惊天动地的爆炸中断成两截,带着600多名官兵沉入海底。
只有“毛奇”号侥幸躲过了鱼雷,但它的噩梦才刚刚开始。
上午8时15分,当“毛奇”号艰难地航行到敦刻尔克外海时,天际线上突然出现了黑压压的机群——法国“风暴-3”轰炸机群从云层中俯冲而下,机腹下的500公斤穿甲弹在阳光下闪烁着死亡的光芒。
第一枚炸弹落在“毛奇”号已经破损的舰艏附近,掀起了巨大的水柱。第二枚炸弹直接命中B炮塔,彻底摧毁了这个已经失去战斗力的炮塔。最致命的是第三枚炸弹——它精准地穿透了“毛奇”号薄弱的水平装甲,在轮机舱上方爆炸。
黑烟从“毛奇”号的每一个舱口喷涌而出,火舌舔舐着扭曲的钢铁。当法国轰炸机群返航时,这艘曾经叱咤北海的钢铁巨兽已经倾斜30度,正在缓缓沉入海底。
与此同时,英国的两艘重伤的“国王”级战列舰——“亨利八世国王”号和“威廉四世国王”号——也在返回朴茨茅斯的途中遭遇了从安特卫普起飞的德国“容克14”轰炸机群。
“亨利八世国王”号被三枚500公斤炸弹命中,其中一枚穿透了已经受损的水平装甲,在舰体内部引爆。这艘4.5万吨的巨舰在短短十分钟内沉没,带着杰利科上将和半数舰员长眠海底。
“威廉四世国王”号虽然只中了一弹,但之前的战损已经让它不堪重负。在勉强驶入朴茨茅斯港后,这艘战舰也因伤势过重而宣告报废。
4月28日,红色法兰西内务部对外情报局的一份《北海大海战损失评估及战略分析》给出了触目惊心的内容和结论:
英国皇家海军:战沉:“胡德”号、“纳尔逊”号战列舰,“亨利八世国王”号、“查理二世”国王号、战列舰,“保卫者”号航母“;重创:“威廉四世国王”号(报废),“豪”号战列舰、“安森”号战列舰;中创:“威尔士亲王”号;轻创:四艘巡洋舰,七艘驱逐舰
德国公海舰队:战沉:“毛奇”号、“布吕歇尔”号和“瓦德西”号战列舰;中创:“克劳塞维茨”号战列舰,“格奈森瑙”号战列舰轻创:三艘巡洋舰,五艘驱逐舰
但最引人注目的却是结论中的一段话:
“这场海战证明,价值上千万英镑的战列舰在飞机和潜艇面前竟是如此脆弱。未来属于能从数百公里外发动攻击的航空兵和能够悄无声息接近敌人的潜艇,而非这些笨重的钢铁巨兽。很显然,在这场大海战输掉的是战列舰这个舰种!”
红色法兰西的领袖朱尔·盖德正对着这份报告露出久违的微笑。法国潜艇和轰炸机的战果证明,红色海军的发展路线是正确的——用廉价的潜艇和飞机,击沉昂贵的战列舰。
在柏林,威廉二世盯着战报,手指微微发抖。三艘“毛奇”级的损失让他心如刀割,但更让他恐惧的是报告末尾的结论——如果没有岸基航空兵的支援,公海舰队甚至无法安全返回母港。可岸基航空兵的作战半径就几百公里,出了这个作战半径怎么办?合着德国努力了二十多年,还是突破不了英国佬的封锁啊!
在伦敦,海军大臣丘吉尔拿着新任本土舰队司令官戴维.贝蒂上将的报告,额头全是冷汗,此外还有一点侥幸——幸好大英帝国还有6条已经服役的“光辉”级航母和6条即将服役的“暴怒”级航母,还有和数量庞大的“大西洋哨兵”型中型多用途轰炸机可麻烦的是,德国的造船能力、航空技术都不亚于,甚至超过英国!而且他们也拥有航母和舰载机,只是没有万吨以上的大型航母而已!
至于太平天国驻伦敦的海军观察员,他们在发给天京的密电中只写了一句话:“战列舰时代,结束了,而我国的海军发展思路被证明是最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