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的风刮了整一年,把江闻铃藏在怀里的家书吹得泛黄。
第一场雪化时,他收到了家里的信,玉柔夫人用桂花糕的甜香浸透了信纸。
说十月初六在做家了一桌菜,那天是他的生辰,说他成年了,真真长大了。
程虎在巡逻时捡到块戈壁玉,笨拙地雕成朵并蒂莲,说要等三月换防,亲自送回老家给那对双胞胎当玩意儿。
江闻铃每次查营,总能看见帐篷外晾着的布条上,老兵们歪歪扭扭绣着的“归”字。
有的绣给爹娘,有的绣给婆娘,针脚里全是盼头。
直到惊蛰那天,戈壁突然落了场雨,打湿了营前的旗帜。
江闻铃望着远处泛绿的草芽,忽然对程虎说:“备好行装吧,三月的换防,该启程了。”
京城的三月,是被梅香泡透的。
世无双的门槛被踏得发亮,檐下的风铃换了新的,铃舌上坠着的小小的绿萼梅绣片,是柳嫂的女儿绣的,小家伙今年才十岁。
温照影站在廊下,看着绣娘们把最后一批冬衣打包送给城郊的孤院。
“夫人,今年的施粥棚搭在哪?”舒轻纺抱着账本出来,“张嬷嬷说,城西的粥棚该修修了,去年冬天冻裂了缝。”
温照影抬头:“就搭在门口吧,”她轻声道,“今年的新米到了,多熬些。”
过了一会,施粥棚支起来,就围了不少人。
温照影提着裙摆站到了灶台边。她今日穿了件月白的软缎袄子,领口袖沿滚着圈银线,像落了层薄雪。
乌发松松挽成个髻,只簪了支素银的梅花簪,鬓边垂落的碎发被风拂得轻颤。
她站在蒸腾的热气里,眉眼被白雾笼得愈发柔和。
舀粥时,手腕轻转,瓷勺贴着陶碗内壁滑过,不多不少,刚好是满满一碗。
有个衣衫褴褛的小乞儿怯生生地递过破碗,她便弯下腰,把碗凑到孩子手边:“慢点喝,烫。”
阳光穿过她鬓边的碎发,在粥面上投下细碎的金斑。
有几粒米沾在她袖口,她浑然不觉,只专注地给下一个人盛粥。
轮到张嬷嬷的老母亲时,老太太颤巍巍地握住她的手:“夫人啊,你这手,绣得出瑶池仙葩,也端得起粗陶碗,菩萨心肠哟。”
她笑了笑:“奶奶说笑了,不过是举手之劳。”
她看向街道,去年江闻铃还蹲在门槛上,给流浪的小猫喂鱼干。
风卷着梅瓣飘过粥棚,有片落在她发间。
舒轻纺刚要伸手替她拂去,却见她抬手时,恰好与街角投来的一道目光撞个正着。
那一刻,灶台上的热气仿佛凝住了,檐下的风铃也停了响。
黑马喷着响鼻踏过青石板,江闻铃勒着缰绳,玄色披风被风掀起个角,露出腰侧悬着的长刀。
他就那样骑在马上,比记忆里更高些,那双眼睛,亮得像淬了戈壁的星子,正一眨不眨地往下看。
温照影的手顿在半空,瓷勺里的粥晃出几滴,落在袖口上,洇出小小的深色圆点。
他的目光落在她发间那片梅瓣上,又滑到她沾了粥渍的袖口,最后定在她脸上。
那眼神太沉,裹着三千里风沙的粗粝,也藏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烫得她耳尖发热。
周遭的人声、马蹄声、卖花人的吆喝声,忽然都变成了模糊的背景。
她只看见他披风下露出的那截脖颈,喉结轻轻滚了滚;
他只看见她被热气熏红的脸颊,和眼底一闪而过的、属于故人的关切。
“掣。”
他忽然松了缰绳,黑马迈开步子,继续往前走。
披风扫过粥棚的竹架,带落几片梅瓣,飘在她脚边。
温照影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手里的瓷勺“当啷”一声落回粥桶。
舒轻纺在旁边说:“那不是成平侯吗?听说换防回来呢。”
她“嗯”了一声,回了神,继续盛粥。
心里头空落落的,又有点说不清的踏实。
他回来了,好像连寒冬的风,都跟着软了些。
成平侯府。
江闻铃踏进府门时,就被两道软乎乎的影子绊了脚。
一黑一白两只狸花猫正滚在石台上玩线团,见了人也不怕生,黑的那只甩着尾巴蹭过来,爪子搭上他的袍角。
“这是哪来的?”
他弯腰拎起白猫后颈,小家伙在他掌心蹬着腿,喉咙里呼噜噜响。
玉柔夫人从花架后转出来,手里还掐着朵半开的芍药,笑道:“照影送的。怕府里冷清,就抱了这俩来,说让它们陪着我逗逗乐。”
江闻铃宽了心,母亲没有像他走时那样红眼框,只有发自内心的欢喜。
他指尖松了松,白猫顺势蜷在他臂弯里,毛蹭得他手腕发痒。
他往正屋走,瞥见廊下竹筐里堆着些零碎绣料,是些没绣完的猫形荷包,针脚歪歪扭扭,该是初学的孩子绣的。
“嫂嫂倒常来?”他问。
“前阵子来得勤,这月却少了。”
玉柔夫人把芍药插进瓶里,声音轻下来:“听说,侯府那边不大乐意。老夫人上个月生辰,当着众人的面说她‘不守妇道’,你表哥也是,一句话没说。”
江闻铃顿住脚,臂弯里的白猫趁机跳下去,和黑猫追着跑远了。
“绣坊的事?”他问。
“那丫头嘴紧。”玉柔夫人擦着瓶沿,“只上月来,眼窝青得很,说夜里绣活熬得久了。”
风从月洞门钻进来,吹得窗纸沙沙响。
江闻铃望着院里那棵新抽叶的梧桐,想起方才在粥棚见她的样子。
月白袄子沾着粥渍,鬓边落着梅瓣,眼里带着点倦,却在盛粥时,手腕稳得没半分晃动。
原来那些从容,都是咬着牙撑的。
“她送来的猫,取名了吗?”他忽然问。
“黑的叫墨团,白的叫雪球。”玉柔夫人笑了,“照影说,墨团像她绣坊里那只镇纸猫,雪球……倒像你小时候养的那只。”
她竟然记得那只猫。
江闻铃正要揪起两只小东西,指尖刚碰到墨团的尾巴,就听见院门口传来马车碾过石板的轻响。
紧接着是温照影的声音:“夫人,听说闻铃弟弟今日到家,我过来看看。”
他抬眼望去,脚步蓦地顿住。
温照影正从马车上下来,穿了件孔雀蓝的暗纹锦袄,领口滚着银线,腰间系着同色的玉带,乌发绾成规整的朝云髻,簪了支累丝嵌珠的步摇。
比白日里施粥时的素净模样,多了几分侯府世子妃的华贵。
阳光落在她肩头,锦缎泛着柔光,衬得她侧脸的轮廓愈发清透,像幅刚裱好的工笔画。
江闻铃的心跳漏了半拍,目光不由自主地跟着她的步摇晃。
可下一刻,他的视线就冷了下去。
顾客州紧随其后下了车,身上竟也是件孔雀蓝的锦袍,料子、纹样,甚至腰间玉带的款式,都与温照影的那套如出一辙。
他走过来时,很自然地伸手扶了温照影一把,指尖几乎要碰到她的袖口。
“闻铃,许久不见。”顾客州笑着打招呼,语气熟稔,却没注意到江闻铃眼底沉下去的光。
温照影也抬眼望过来,看见江闻铃时,眼里闪过一丝讶异,随即化作礼貌的浅笑:“闻铃弟弟总算是回来了。”
她的目光在他身上停了停:“边关风霜重,看着清减了。”
江闻铃没接话,只瞥了眼两人身上的衣裳,喉间像卡了粒沙。
他忽然想起程虎在戈壁时说的“鸳鸯帕子”,原来京城的鸳鸯,是这样穿在身上的。
“刚到家就赶上你们来,巧得很。”玉柔夫人从屋里出来,笑着,“快进来坐,我让厨房炖了汤。”
墨团不知从哪窜出来,蹭到温照影脚边。
她弯腰要抱,顾客州已先一步把猫捞了起来,逗着玩:“这就是你说的墨团?倒比绣坊那只镇纸机灵。”
“嗯,雪球更乖些。”温照影应着,目光却不经意扫过江闻铃,见他一直站在原地,“闻铃弟弟怎么了……”
江闻铃扯了扯嘴角,想笑,却只扯出个生硬的弧度:“没什么。”
进了正厅,玉柔夫人刚让人奉上清茶,墨团就从温照影怀里跳下来,踩着椅凳往顾客州膝头钻。
顾客州伸手接住,指尖在猫耳后轻轻挠了挠,温照影见了便笑:“它偏疼你。”
“许是瞧着我这身衣裳像你。”
顾客州低头逗猫,语气里带了点自嘲:“去年让人裁的,你今年才舍得穿。”
温照影端茶的手顿了顿,有些无措:“想着来给伯母请安,总得体面些。”
话虽这么说,她的滚着银线,他的镶着同色暗纹,原是去年定做的一对。
她早忘了,还有这身衣裳,翻出来穿上,不曾想……
江闻铃坐在对面的梨花椅上,手里转着茶盏,听着他们闲聊。
顾客州笑了笑,伸手替她添了些茶水,壶嘴倾斜时,袖口扫过她的手背,快得像无意。
江闻铃看着那只搭在桌沿的手——顾客州的手指修长,骨节分明,是常年握画笔的手,此刻随意搭着,却像在宣示什么。
玉柔夫人笑着打岔:“照影的绣活越发好了,前几日我见她给墨团绣的小垫子,针脚细得像头发丝。”
“夫人喜欢,改日我给雪球也绣一个。”温照影应着。
江闻铃放下茶盏,他看见顾客州的手从桌上收了回去,搭在膝头,轻轻拍着墨团的背,像在安抚,也像在示威。
窗外的海棠花被风卷着落在窗台上,温照影伸手去捡,顾客州已先一步替她拢到掌心,揉碎了扬在风里:“落花而已,沾了衣裳倒麻烦。”
温照影望着他的侧脸,忽然笑了,是那种不必言说的默契。
原来有些亲近,不必刻意做什么,只一个眼神,一个抬手,就足以把旁人隔在千里之外。
他这趟回来,倒像个误入画中的看客,连呼吸都显得多余。
可他隐隐觉得,所谓相敬如宾,不过是随时可分开的模样,从未走心。
第一场雪化时,他收到了家里的信,玉柔夫人用桂花糕的甜香浸透了信纸。
说十月初六在做家了一桌菜,那天是他的生辰,说他成年了,真真长大了。
程虎在巡逻时捡到块戈壁玉,笨拙地雕成朵并蒂莲,说要等三月换防,亲自送回老家给那对双胞胎当玩意儿。
江闻铃每次查营,总能看见帐篷外晾着的布条上,老兵们歪歪扭扭绣着的“归”字。
有的绣给爹娘,有的绣给婆娘,针脚里全是盼头。
直到惊蛰那天,戈壁突然落了场雨,打湿了营前的旗帜。
江闻铃望着远处泛绿的草芽,忽然对程虎说:“备好行装吧,三月的换防,该启程了。”
京城的三月,是被梅香泡透的。
世无双的门槛被踏得发亮,檐下的风铃换了新的,铃舌上坠着的小小的绿萼梅绣片,是柳嫂的女儿绣的,小家伙今年才十岁。
温照影站在廊下,看着绣娘们把最后一批冬衣打包送给城郊的孤院。
“夫人,今年的施粥棚搭在哪?”舒轻纺抱着账本出来,“张嬷嬷说,城西的粥棚该修修了,去年冬天冻裂了缝。”
温照影抬头:“就搭在门口吧,”她轻声道,“今年的新米到了,多熬些。”
过了一会,施粥棚支起来,就围了不少人。
温照影提着裙摆站到了灶台边。她今日穿了件月白的软缎袄子,领口袖沿滚着圈银线,像落了层薄雪。
乌发松松挽成个髻,只簪了支素银的梅花簪,鬓边垂落的碎发被风拂得轻颤。
她站在蒸腾的热气里,眉眼被白雾笼得愈发柔和。
舀粥时,手腕轻转,瓷勺贴着陶碗内壁滑过,不多不少,刚好是满满一碗。
有个衣衫褴褛的小乞儿怯生生地递过破碗,她便弯下腰,把碗凑到孩子手边:“慢点喝,烫。”
阳光穿过她鬓边的碎发,在粥面上投下细碎的金斑。
有几粒米沾在她袖口,她浑然不觉,只专注地给下一个人盛粥。
轮到张嬷嬷的老母亲时,老太太颤巍巍地握住她的手:“夫人啊,你这手,绣得出瑶池仙葩,也端得起粗陶碗,菩萨心肠哟。”
她笑了笑:“奶奶说笑了,不过是举手之劳。”
她看向街道,去年江闻铃还蹲在门槛上,给流浪的小猫喂鱼干。
风卷着梅瓣飘过粥棚,有片落在她发间。
舒轻纺刚要伸手替她拂去,却见她抬手时,恰好与街角投来的一道目光撞个正着。
那一刻,灶台上的热气仿佛凝住了,檐下的风铃也停了响。
黑马喷着响鼻踏过青石板,江闻铃勒着缰绳,玄色披风被风掀起个角,露出腰侧悬着的长刀。
他就那样骑在马上,比记忆里更高些,那双眼睛,亮得像淬了戈壁的星子,正一眨不眨地往下看。
温照影的手顿在半空,瓷勺里的粥晃出几滴,落在袖口上,洇出小小的深色圆点。
他的目光落在她发间那片梅瓣上,又滑到她沾了粥渍的袖口,最后定在她脸上。
那眼神太沉,裹着三千里风沙的粗粝,也藏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烫得她耳尖发热。
周遭的人声、马蹄声、卖花人的吆喝声,忽然都变成了模糊的背景。
她只看见他披风下露出的那截脖颈,喉结轻轻滚了滚;
他只看见她被热气熏红的脸颊,和眼底一闪而过的、属于故人的关切。
“掣。”
他忽然松了缰绳,黑马迈开步子,继续往前走。
披风扫过粥棚的竹架,带落几片梅瓣,飘在她脚边。
温照影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手里的瓷勺“当啷”一声落回粥桶。
舒轻纺在旁边说:“那不是成平侯吗?听说换防回来呢。”
她“嗯”了一声,回了神,继续盛粥。
心里头空落落的,又有点说不清的踏实。
他回来了,好像连寒冬的风,都跟着软了些。
成平侯府。
江闻铃踏进府门时,就被两道软乎乎的影子绊了脚。
一黑一白两只狸花猫正滚在石台上玩线团,见了人也不怕生,黑的那只甩着尾巴蹭过来,爪子搭上他的袍角。
“这是哪来的?”
他弯腰拎起白猫后颈,小家伙在他掌心蹬着腿,喉咙里呼噜噜响。
玉柔夫人从花架后转出来,手里还掐着朵半开的芍药,笑道:“照影送的。怕府里冷清,就抱了这俩来,说让它们陪着我逗逗乐。”
江闻铃宽了心,母亲没有像他走时那样红眼框,只有发自内心的欢喜。
他指尖松了松,白猫顺势蜷在他臂弯里,毛蹭得他手腕发痒。
他往正屋走,瞥见廊下竹筐里堆着些零碎绣料,是些没绣完的猫形荷包,针脚歪歪扭扭,该是初学的孩子绣的。
“嫂嫂倒常来?”他问。
“前阵子来得勤,这月却少了。”
玉柔夫人把芍药插进瓶里,声音轻下来:“听说,侯府那边不大乐意。老夫人上个月生辰,当着众人的面说她‘不守妇道’,你表哥也是,一句话没说。”
江闻铃顿住脚,臂弯里的白猫趁机跳下去,和黑猫追着跑远了。
“绣坊的事?”他问。
“那丫头嘴紧。”玉柔夫人擦着瓶沿,“只上月来,眼窝青得很,说夜里绣活熬得久了。”
风从月洞门钻进来,吹得窗纸沙沙响。
江闻铃望着院里那棵新抽叶的梧桐,想起方才在粥棚见她的样子。
月白袄子沾着粥渍,鬓边落着梅瓣,眼里带着点倦,却在盛粥时,手腕稳得没半分晃动。
原来那些从容,都是咬着牙撑的。
“她送来的猫,取名了吗?”他忽然问。
“黑的叫墨团,白的叫雪球。”玉柔夫人笑了,“照影说,墨团像她绣坊里那只镇纸猫,雪球……倒像你小时候养的那只。”
她竟然记得那只猫。
江闻铃正要揪起两只小东西,指尖刚碰到墨团的尾巴,就听见院门口传来马车碾过石板的轻响。
紧接着是温照影的声音:“夫人,听说闻铃弟弟今日到家,我过来看看。”
他抬眼望去,脚步蓦地顿住。
温照影正从马车上下来,穿了件孔雀蓝的暗纹锦袄,领口滚着银线,腰间系着同色的玉带,乌发绾成规整的朝云髻,簪了支累丝嵌珠的步摇。
比白日里施粥时的素净模样,多了几分侯府世子妃的华贵。
阳光落在她肩头,锦缎泛着柔光,衬得她侧脸的轮廓愈发清透,像幅刚裱好的工笔画。
江闻铃的心跳漏了半拍,目光不由自主地跟着她的步摇晃。
可下一刻,他的视线就冷了下去。
顾客州紧随其后下了车,身上竟也是件孔雀蓝的锦袍,料子、纹样,甚至腰间玉带的款式,都与温照影的那套如出一辙。
他走过来时,很自然地伸手扶了温照影一把,指尖几乎要碰到她的袖口。
“闻铃,许久不见。”顾客州笑着打招呼,语气熟稔,却没注意到江闻铃眼底沉下去的光。
温照影也抬眼望过来,看见江闻铃时,眼里闪过一丝讶异,随即化作礼貌的浅笑:“闻铃弟弟总算是回来了。”
她的目光在他身上停了停:“边关风霜重,看着清减了。”
江闻铃没接话,只瞥了眼两人身上的衣裳,喉间像卡了粒沙。
他忽然想起程虎在戈壁时说的“鸳鸯帕子”,原来京城的鸳鸯,是这样穿在身上的。
“刚到家就赶上你们来,巧得很。”玉柔夫人从屋里出来,笑着,“快进来坐,我让厨房炖了汤。”
墨团不知从哪窜出来,蹭到温照影脚边。
她弯腰要抱,顾客州已先一步把猫捞了起来,逗着玩:“这就是你说的墨团?倒比绣坊那只镇纸机灵。”
“嗯,雪球更乖些。”温照影应着,目光却不经意扫过江闻铃,见他一直站在原地,“闻铃弟弟怎么了……”
江闻铃扯了扯嘴角,想笑,却只扯出个生硬的弧度:“没什么。”
进了正厅,玉柔夫人刚让人奉上清茶,墨团就从温照影怀里跳下来,踩着椅凳往顾客州膝头钻。
顾客州伸手接住,指尖在猫耳后轻轻挠了挠,温照影见了便笑:“它偏疼你。”
“许是瞧着我这身衣裳像你。”
顾客州低头逗猫,语气里带了点自嘲:“去年让人裁的,你今年才舍得穿。”
温照影端茶的手顿了顿,有些无措:“想着来给伯母请安,总得体面些。”
话虽这么说,她的滚着银线,他的镶着同色暗纹,原是去年定做的一对。
她早忘了,还有这身衣裳,翻出来穿上,不曾想……
江闻铃坐在对面的梨花椅上,手里转着茶盏,听着他们闲聊。
顾客州笑了笑,伸手替她添了些茶水,壶嘴倾斜时,袖口扫过她的手背,快得像无意。
江闻铃看着那只搭在桌沿的手——顾客州的手指修长,骨节分明,是常年握画笔的手,此刻随意搭着,却像在宣示什么。
玉柔夫人笑着打岔:“照影的绣活越发好了,前几日我见她给墨团绣的小垫子,针脚细得像头发丝。”
“夫人喜欢,改日我给雪球也绣一个。”温照影应着。
江闻铃放下茶盏,他看见顾客州的手从桌上收了回去,搭在膝头,轻轻拍着墨团的背,像在安抚,也像在示威。
窗外的海棠花被风卷着落在窗台上,温照影伸手去捡,顾客州已先一步替她拢到掌心,揉碎了扬在风里:“落花而已,沾了衣裳倒麻烦。”
温照影望着他的侧脸,忽然笑了,是那种不必言说的默契。
原来有些亲近,不必刻意做什么,只一个眼神,一个抬手,就足以把旁人隔在千里之外。
他这趟回来,倒像个误入画中的看客,连呼吸都显得多余。
可他隐隐觉得,所谓相敬如宾,不过是随时可分开的模样,从未走心。